在最近几年的初中统考中,海虞中学的教学成绩一直在全市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成绩的背后到底有怎样的秘密?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否真的既“激活”了老师,又“解放”了学生?3月27日,记者到学校进行了探访。
老师竞聘 自加压力
哪个班配哪些教师,本是学校领导说了算。但在海虞中学,全校所有教师实行“竞争上岗”,每年暑期,先有校行政集体商议确定各班级班主任人选,再由班主任代表学生挑选学生喜欢的任课老师。
让班主任“组阁”班级教师队伍,增强了任课老师的危机意识,迫使他们改变过去“吃大锅饭”,好坏一个样的模式,自发重视教育成效和师德提升。教得好的任课老师,大家抢着要,尤其是在毕业班,几个班主任争一个老师是常事。每当这时,校领导就会出面协调,这门课我让你,那门课你让我。而一旦班主任感觉选择的对象没达到预期效果,下一学期就可以“罢免”这位老师。有位老师教学成绩在全校靠前,但是喜欢搞“题海战术”,单打独斗,一学年下来,在新一轮竞聘中,没有一位初三班主任愿意选他,而初二的班主任也没“聘”他,只得去教初一。原本“吃香”的老师突然“没人要了”,巨大的反差让他重新反思、改变教学方式,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这位老师又站在了初三的讲台上。
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
俗话说得好“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与单靠任课老师自身能力相比,集体的力量显然要大得很多。
初三年级数学老师胡华春2001年大学毕业后到海虞中学任教。刚开始,他和其他老师一样备课各管各,相互间没有交流。用他的话说,这样做充其量只是他任教的班级成绩好,但自己本事再大,终因年级的整体成绩不理想,出了校门还是得不到认可。
几年前,学校推出集体备课模式,让同一备课组的老师分工协作,资源共享。每个月再由校行政协调各科备课组的教学进度。以胡华春为例,初三6位数学老师每天一起讨论教学内容,归纳出学生的共性问题,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大家一起把关,每人出点子,一遍遍提炼教案内容,最后由备课组长统筹形成教案。这样一来,不再让他单打独斗,而是向课堂要效率,优化了教学资源,年级的整体成绩也得到提升。
摒弃题海 减负增效
集体备课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学生的课业减轻了,但成绩却没有下滑。还是以胡华春为例,之前他布置作业只是简单地将习题发给学生,单纯追求数量。如今,他不再依赖现成题库,而是在上课前先根据知识点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找习题,再根据课堂情况和前一天作业中错误较多的地方进行调整,然后交备课组讨论,最终综合出一份习题,这样的习题更具针对性,做5道题的效果比之前做10道甚至20道题的效果更好。在习题发给学生前,他自己要先做一遍,好比厨师上菜前,先将菜品的酸甜苦辣尝一遍,做到心中有数。
有针对性的习题让学生脱离“题海”,有更多的时间去课外活动。初二学生潘逸驰说,相比其他学校的同学每天从教室到宿舍,两点一线,这里每天下午第四节课是课外活动时间,学校有棋类、声乐、航模等9个兴趣小组。此外,每年还有科技文化艺术节、科普宣传周、科技夏令营等活动。每次聊起这些,他以前的同学都很羡慕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