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美丽社区的农村样本

文◎本刊特约评论员 郭 勇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也是农民的梦,追求美好,谋求褔祉,就必然要全面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生产现代化、设施城镇化、服务社区化、生活市民化,是发展的要求,也是群众的愿望。

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农村新型社区应运而生,成为农民群众的崭新家园,希望田野的灿烂明珠。作为城镇化的重要平台,农民集中居住区关系着农民的幸福安康,牵动了太多关注的目光。相比于以前的农村建设,我们面临着内涵的拓展和层次的跃升,也面临着新的历史转折和发展机遇。

顺应规律,农村新型社区是历史必然。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按照统一规划和标准建设的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起点高,建设模式新,村居管理好,体现出科学安排、人文理念和个性要求。尤其是农宅置换商品房后形成的18个新型示范小区,成为美丽社区的农村样本。事实上,我们所推进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城乡统筹、产城互动的城镇化,也是节约集约、生态宜居的城镇化。公共服务均等,城乡共享红利,正是发展的目标。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对城乡一体做法不同,但都是朝着美丽宜居的方向努力,诸如德国式的城镇化,各有特色经济,产业分布均衡,提倡小即是美。德国排名前100名的大企业,只有三个将总部放在首都柏林,其它都分布各地,企业支撑就业,设施改变生活,环境清新宜人,成为欧洲人眼中的经典。而在我们的进程中,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改变了农民生活品质,这无疑是时代的进步,历史的变迁。以改革的精神建设美丽社区,正当其时。

惠民为本,农村新型社区是众望所归。当前,虽然我国城镇化超过50%,但农村人口仍高达数亿。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也是农民的梦,追求美好,谋求褔祉,就必然要全面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生产现代化、设施城镇化、服务社区化、生活市民化,是发展的要求,也是群众的愿望。应当指出,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先进与落后,开放与闭塞,同时呈现在希望的田野。建设美丽家园,既要引进现代理念,也要融合传统文化,“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改造者。理念可以日渐更新,习惯能够走向文明,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和管理中,广纳良言,适时改进,注重实效,持之以恒,惠民的愿望就会变成利民的现实,农民就不会有“被上楼”的感觉,农村新型社区将成为一个承载理想,抱负与希望的所在,将是农民的幸福家园。

承上启下,农民新型社区是全新课题。我们面临的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之中出现的农民新型社区,使农民的居家生活由散居式走向集中式,转身仓促,变化深刻。这种融合与过渡,是长期的实践,是逐年的投入,是文化的渗透,是城乡的互动。所谓“搬家虽易,习惯不易,且住且珍惜”,由此,要政府主导,形成共识,着眼长远,一张蓝图管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依靠改革破难题,从而优化体制,强化管理,推进服务。期间,倡导眼光远,最忌见事迟。三国时期,曹操要用兵,正值袁绍声势浩大,布阵其后,众将担心。曹操却说,“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可见,审势不清,思路不明,就会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错失机遇,唯有知势、懂势、察势,才能顺势而上,取得胜利。诸如配套工程急需完善,人户分离期待良策,民主管理理顺机制,社区文化进家入户等问题,都是必须见事早,行动快,措施实,才能打好基础,成效显著。我市从2002年到2009年,形成第一轮集居区,2010年又进入新一轮发展, 悠悠十余载,弹指一挥间,既要进得来,又要过得好,始终站高望远,坚持为民谋利,才有了如今灵秀江南之地的农村新气象。

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新型社区的建设和管理,补足“三农”的现代化短板,尚有许多工作要做。但只要以改革精神凝聚共识,温暧民心;从群众路线教育即知即改,践行有道,我们的工作就会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脚踏实地,科学稳妥,释放出新活力,呈现出新格局。■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SJX]

标签: 样本 农村 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