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我市城乡公共体育设施 建设使用情况分析与建议

推进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市政协选择“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作为主席专题视察议题,成立调研组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远赴广东中山、惠州等地考察学习,带回了先进的发展经验。座谈会上,政协委员就我市城乡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问题,畅所欲言,提出了积极的意见和建议。

许剑鹏 钱忆平:

我市城乡公共体育设施

建设使用情况分析与建议

一、主要成绩

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已纳入2030年常熟市社会事业中长期规划;建立了较完善的城乡公共体育设施体系;体育设施积极向社会开放且力度逐步加大,学校开放程度居全国先进行列;市区慢行体系建设逐步推进,健身步道、自行车生态骑行道等体育原素已逐步融入城市道路建设中。

二、存在的不足

1、规划调整少规范、实施不到位。在“十二五”期间规划了4个片区级全民健身中心,分别服务于城区的东南西北片,即泯泾、新厍、琴湖、元和四个全民健身中心,目前仅完成了元和一个。

2、设施辐射面有待均衡、设施种类及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市、镇体育设施较好,有专设机构、专人管理,但非建制镇、村、居住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空间布局零散,缺乏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

3、已有体育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从城区而言,镇属中小学的体育设施开放力度较大,但市直属中小学(8所中学、5所小学)的体育设施开放较滞后。社区内大量机关事业单位的公共体育设施如何向社会开放还需进一步探讨。对社区内不少民营经营性健身场馆还需规范与引导。

4、经费投入主体较单一,设施维护保障较困难。目前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维护主要由市镇两级政府各自承担,且缺乏市、镇、村(社区)三级联动机制。社会资金投入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非常缺乏。为弥补经费的不足,每年体育主管部门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拿出200多万元用于全市城乡日常维修更新经费,要维护城乡近500套健身路径,健身路径按照每个村(社区)一套的标准无偿划拔。市体育局虽专设了维修机构、维修人员,公示了维修电话,但经费人手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各村(社区)的需求。

三、建议

1、进一步强化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健身意识与责任意识。政府要继续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全民健身条例》的宣传,尤其在8月8日全民健身日活动中要重点宣传。使城乡居民认识到,要把花在医院病床上的钱,先花在健身上,把花在赌台、酒台上的钱转到健身上,实现健身与修身的高度融合。

2、进一步强化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合理性,加快片区、村(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步伐。专项规划批准后,要确保规划的强制性,自觉依法实施。涉及到规划变更或调整,需进行专题研究,按照法定程序报经规划审批单位审核批准。涉及用地性质调整或设施取消等重大问题,需组织专家论证。规划部门应及时将规划成果转化成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可操作的政府文件,加强规划的实施引导。

要加强监管,尤其是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都应按标准配套公共体育设施。建议重点加快泯泾、新厍、琴湖三个片区的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及完善村(社区)级公共体育实施。建议在片区健身中心规划建设中,适当增大占地面积、因地制宜重点配置传统性健身项目,达到既能满足大多数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又保证公共体育资源集约使用的目的。

3、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部门协调城乡联动的工作机制。借鉴广东经验,各级政府要把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考核指标,做到优先立项、优先选址、优先建设。建议成立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办公室,扎口在住建局,办公室负责对全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使用的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保证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各镇(街道)要充分发挥其纽带作用,辐射带动村(社区)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各村(社区)工作人员要充分发挥其全民健身的带动作用和体育骨干的示范作用,引导社区居民积极投身到公共体育事业建设与全民健身中来。

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者工作委员会的作用,打造一支具备良好道德与技能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对各类体育健身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制定全民健身基本服务标准和运营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评估结果与奖励挂钩。

4、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首先,政府要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经费列入政府基建投资计划,将全民健身设施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逐步增加经费投入。建议进一步研究制定我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奖励办法。研究制定公共体育设施统一采购与维护管理办法。

要充分调动民间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建议进一步研究制定社会资金准入制度。在立项、选址、用地、服务定价、政府购买、财政补贴、政策优惠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建立社会资本投入运行回报机制。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用地问题,可按社会公益性建设用地,由政府无偿划拨解决;房地产开发商配套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时,给予减免这部份配套建设费等优惠政策。

为迫切解决居民居住区健身设施维修不到位问题,建议降低物业维修基金的使用门槛;针对没有物业维修基金的城镇老旧住宅小区,建议充分发挥业主委员会的协调作用,切实解决“无人修、无人管”的现象。

开展体育产业化经营。社区文体中心应设有购物、餐饮、休闲等消费设施,发挥聚集效应,提高综合效益。建议加快实施职工医保卡用于健身消费办法。

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加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各方共建公共体育设施的新格局。■

(许剑鹏系常熟市政协委员、中华会计函校常熟分校副校长;钱忆平系常熟市政协委员、常熟理工学院资产处副处长)

邹科惠:

浅谈城乡公共体育设施

建设及发展方向

一、常熟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及全民健身运动的环境

1、加大投入,体育设施建设覆盖面广。在市、镇、村(社区)三级层面上,分别有一批很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体活动中心或场馆,为城乡居民健身提供了便利。立足民生体育、群众体育建造的健身步道,将赏景、锻炼、休闲完美融合,更贴近群众、惠及民生。

2、推进群体活动,丰富健身品牌。连续19年举办的“全民健身月”活动、每年8月8日的“体育节”,为全社会形成崇尚健身、参与健身、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创造了良好氛围;市运会、残运会、乡镇运动会,妇女运动会、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会等定期举办,不断扩大群众参与度;一镇一品,一村(社区、学校)一特色的地域品牌赛事和民间品牌赛事,推动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大型体育竞赛与群众体育互动发展,培养和带动了全民健身的意识和热情———尚湖半程马拉松邀请赛便是全民健身与体育竞技交相辉映的最好例证。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举办和10000辆城市公共自行车的投入,不仅强化了市民绿色环保出行的理念,且构建起了城区居民十分钟健身圈。

3、常熟体育新亮点———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走在全省前列。此项工作于2012年5月正式启动,已分两批向社会开放了40所学校。今年第三批将开放9所,届时全市共有49所学校,开放率达到53%。学校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公共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也使全民健身环境更为便利完善,实现了双赢。

二、目前存在问题和困难

1、体育设施建设模式比较单一。首先是资金投入单一。我市财政每年把体育事业费列入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但事实证明,发展体育事业仅靠政府财政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其次是体育设施市场化开发滞后,由此导致了体育消费需求与场所之间存在矛盾,造成体育设施资源闲置。

2、体育设施规划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一是总体规划不够到位。在城乡一体化规划中,缺乏长远的具有前瞻性的体育设施整体规划,城乡、地区分布不够均衡。新建、改建居民小区没有完全按照国家规定预留公共体育设施用地。二是场馆设施规划不够科学。综合性便民体育设施少,部分场馆设施功能单一,场地综合利用率不高,难以满足市民多元化的健身需求。三是规划建设总量不足,体育设施规划建设速度跟不上人民群众的需求。

3、现有管理机制与人民群众的期盼不相适应。一是现有的管理机制还不完善。设施管理和维护存在盲点,部分工作衔接不到位,管理缺失现象存在。以学校体育场馆开放为例,日常管理、安全保障、设施维护等都是亟待完善的问题。二是宣传还不够到位。科学健身、文明健身、和谐健身的社会氛围不浓。如: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后,存在市民在场内吸烟、乱扔垃圾、果皮等现象,还存在打架斗殴现象。另外,广场舞扰民、人为破坏公共体育设施等现象时有发生。

三、几点建议或解决办法

1、多轮驱动,创新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模式。要在政府财政投入主导的同时,发挥社会各界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优势,多元发展体育产业。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和个人以股份、收购、租赁等形式,参与体育项目开发,参与投资体育场馆建设管理,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多轮驱动共同建设公共体育设施的局面。广东中山市乒乓球协会、中羽体育俱乐部等,投资运营均采用“用地优先安排、行政划拨,民营资本参与硬件建设和内部管理”的方式,取得了良好成效。他们在体育场地建设中做到了多元投入,做到了社会事业社会办,形成体育健身设施社会化、多元化投资和开放型运作的新格局,经验值得借鉴。

2、统筹规划,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夯实基础。一是要统筹规划。把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常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规划,与全市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相结合,与美丽镇村建设相结合,与政府实事工程建设相结合。尤其是针对我市老小区、偏远乡镇(村)等体育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应科学分析受众群体的年龄结构和身体素质,合理规划布局体育健身设施。二是要确保规划执行的强制性。要认真执行我市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中体育设施的具体规划。要加强监管,确保新建、改建居民小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预留公共体育设施用地。三是建议在城市建设规划和房地产开发时,体育主管部门作为规划委员会的成员单位,参与到前期审批和后期的验收工作中去,努力做到新建体育设施既科学合理,又便民健身。

3、整合资源,加强对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力度。首先是要搞好大型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工作。一些体育场馆可以错时安排不同的体育健身项目,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锻炼需求。体育部门定期举办综合性和单项体育竞赛活动,组织开展各种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场馆利用率。其次是要加大“围墙内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快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步伐,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尽可能多地向社会开放,提高已有体育设施场地的使用效率。第三是加强服务管理,创设和谐的锻炼环境。要严格保护公共体育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挪用、改变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及时修理和更换设置不科学和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公安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开放区域的巡查和管理,维护开放区域的治安,对破坏和偷盗体育设施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要经常组织专家开设健身科学讲座,编写指导群众科学健身的图片资料、制作宣传画册和VCR,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实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指导群众科学健身。第四要充分发挥体育社团和协会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体育社团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桥梁纽带与引领示范”作用,通过委托各类群众性活动团队对体育设施进行市场化、社会化管理,促进我市群众体育组织建设工作更上新台阶。

(作者系常熟市政协委员、市昆承中学副校长)

艾桂芬:

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一、镇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把全民健身作为亲民、为民的民心工程,以抓好群众身边的组织、建好群众身边的场所、搞好群众身边的活动为抓手,大力发展农村体育事业,为农村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全市10个镇已全部建有镇级体育中心,224个村和79个社区建成全民健身工程(点)近500个,投放室外健身器材近万件,建成晨晚练点700多个。各镇每两年举办一次运动会,每年组织大型全民健身活动10次以上。市、镇、村三级全民健身网络已基本形成,普通百性的健身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但镇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现状与日益发展的社会经济、日益攀升的健身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二、镇村(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1、体育设施不足与健身需求增加的矛盾。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关镇、中心镇的地位日益突出,新型居民小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规模逐步形成。但由于资金及土地资源限制,加之缺乏规划建设体育场所的硬性要求,建设初期就侧重中心集镇的规划布局和集中居住的功能定位,出现中心镇村体育设施优于一般镇村的不均衡状态,存在重居住功能轻健身需求的不合理现象。中心镇一般建有公益性健身场所和经营性健身场馆,而一般的乡镇及办事处所在地活动场地和体育设施则相对薄弱,偏远村、薄弱村体育设施资源更是匮乏;居民小区、农民集中居住区缺少配套的健身设施。

2、资金投入有限与体育设施建设的矛盾。目前,镇村体育设施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主要依靠市镇两级财政,镇、村(社区)的体育路径绝大多数来自市体育局彩票公益金的赠送,体育场地、运动场馆的建设主要由镇村(社区)负责。由于镇村(社区)资金的有限,又难以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导致健身场所数量不足、设施不全、环境不佳,用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维护的资金与群众期盼不相适应。

3、健身意识不强与健身活动方式的矛盾。由于广大农村缺乏相应体育场所和设施,加之全民健身活动局限于逢年过节,集中于全民健身月、农民运动会期间,参加者绝大多为学生、退休老同志、企业员工、村干部,基层一线农民很少参加。政府组织的健身运动多,民间自发的健身活动少,民间健身局限于参加广场舞的中老年人群,形式与对象单一。绝大多数的农村群众健身意识不到位,空余时间较多地被看电视、打扑克和打麻将等活动占据。

4、管理机制不善与设施日常维护的矛盾。一是由于社会宣传不到位,加上村(居)民、外来民工素质参差不齐,对设备的使用存在盲目性,容易造成体育设施的人为损坏。二是由于管理经费不到位,加上缺乏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有些体育设施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三是由于监管服务不到位,村(社区)“三员一体志愿者”(器材管理员、器材维护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没有很好发挥,带来工作上的缺失。

三、对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建议

1、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健身工程。各镇体育、文化、建设、公安、爱卫等部门要统筹规划,通力协作,特别要结合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美丽村庄建设、老村改造、环境综合整治等,同步规划建设好活动场所。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结合“休闲健身广场”、“文体活动中心”等健身景观建设,积极打造全民健身新亮点。一般行政村(社区)、有一定规模的自然村落可根据实际,利用村(社区)边角地、闲置房等,多建设一些乒乓球、跳操、全民健身路径等所需场地小、花费资金少的晨晚练健身点。同时,镇村(社区)两级要综合规划建设一定数量的健身步道,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广覆盖。

2、落实经费,加大农村体育设施的软硬件投入。一要加大市财政、市体育局对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并出台相关政策,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按标准建设体育设施的镇村(社区)进行奖励。建议政府行政所在镇建好一个体育中心、办事处建好一个休闲健身广场、村委所在地建好一个全民健身工程、其他自然村有一定的活动场地。同时,加快健身器材的新一轮规划布局,建议对体育路径实行市、镇、村(社区)同比例分摊的方式,即市财政补贴三分之一、镇财政配套三分之一、村(社区)出三分之一,对薄弱村由市、镇各半负担。重点加大对偏远村、自然村的布点力度,并由市体育局统一采购,统一安装。二要发挥乡镇财政投入主导作用,按镇财政收入的同比例增长用于体育设施的建设,主要用于场地建设、设备增添、设施维护管理、举办各项比赛活动等。三要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支持体育设施建设,吸收民间资本参与体育项目的建设运营,投资建设场所、承办相关赛事。对乡镇民营企业家投资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的,建议实行税前抵扣和以投资者命名的政策加以鼓励。

3、齐抓共管,加强对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创新群众体育的社会化管理,树立民生体育的理念,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建议实行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体育局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和管理办法;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公共体育设施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恶意损坏或者盗窃公共体育设施的行为;镇文体中心应成立一批由热心人士组成的健身点管理团队,承担管理员和指导员的职责,要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能,加强队伍建设,真正发挥体育健身引领人作用;建立维修管理长效机制,加大维修投入力度,多安排人员定期对健身设施进行巡查、修复,并在各体育健身场地设立监督维修电话,通过全民参与共同维护体育设施的正常有效运转。

4、强化宣传,营造全民参与健身活动的良好氛围。要通过镇村(社区)举办一些群众喜闻乐见、乐在其中的活动,提高群众的参与度;要组织开展各类培训,用好大学生村官和文体骨干等队伍,培养一大批业余爱好者;要利用好媒体、板报、画廊等阵地,宣传体育设施的功能、各类活动的意义、体育健身的好处等,逐步将群众日常休闲活动从棋牌电视转变到文体活动中来,真正做到全民健身、修身养性,培育全民科学、文明、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

(作者系常熟市政协委员、政协沙家浜镇工委主任)

查建英:

推行医保阳光健身一卡通                 打造健身修体“余额宝”

1998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启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卫生保健、全民健身事业的共同推进,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医保个人帐户也有了不同程度的结余。据统计,我市目前医保个人帐户资金结余最高达万元,结余4000元以上的有4.2万人,约占参保人数的5.75%。然而,有关材料显示,由于缺乏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我市部分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建设健康常熟、和谐常熟、幸福常熟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市广大群众的健康水平,更好地发挥个人医保基金的作用,是政府部门面临的、不容忽视的重大民生问题。

一、存在问题

1、部分人群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我市的全民健身事业蒸蒸日上,市、镇、村三级全民健身体系逐步形成,全民健身设施日渐完善,全民健身活动日益普及。即便如此,从江苏省人民政府2012年《关于全省全民健身工作情况的报告》可以看出,部分人群仍存在健康问题。主要体现为中年人体质有所下滑,健身存在“两头热中间冷”现象,中间年龄段的人群多数没有坚持体育锻炼,患颈椎病、腰椎病较多、“三高症”、肥胖也相当普遍。全省第三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仅占2.5%左右。专家分析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锻炼。个人帐户资金结余较多的也基本上是这部分中间年龄的人群。

2、新型的健康服务平台尚未全面构建。“医保阳光健身一卡通”还没有正式推进。2005年12月,苏州市政府下发的《关于调整完善苏州市区2006年度医保政策的意见》(苏府[2005]133号)中明确了个人账户结余较多的参保人员,可按自愿原则,申领阳光健身卡,此文件为我们实施医保卡刷卡健身消费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此外,“医保阳光健身一卡通”刷卡消费需要一个信息系统的支撑,目前也尚未搭建。近年来,省内不少地区已根据实际情况作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3、群众积极健身意识欠强。大部分人虽有意识,但还没有积极行动起来。美国有一个观念深入人心:花一元健身可减少医疗支出八元。而在我国,多数人却“宁愿花钱吃药,也不愿在健身上投资”。同时部分人对自己出钱健身还放不开、舍不得,部分人对医保卡用于健身认知度不高。

建议在逐步完善健身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把部分健身消费纳入医保范畴,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把个人帐户中结余的部分资金提前用起来,为健康积累财富。也就是推行医保阳光健身一卡通,打造健身修体“余额宝”。从本质上讲,全民健身与医疗服务在目标和方向上具有高度一致性,都是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且全民健身更具主动性,并可以较低的社会成本获得更高的社会效益。

二、建议措施

建议有关部门充分调研,根据我市实际制定方案、及早公布、尽快实行。对于刷卡消费,还需要一个信息平台的支撑,建议有关部门及时与电信部门对接。作为政府实事工程,电信部门要优先开通,并给予接入单位一定的优惠。同时也希望相关单位要做好以下“五要五确保”工作:

一要做好周密测算,设定可支付范围,确保基金安全。市人社局要通过信息系统查询目前个人账户结余情况和全年人均门诊费用总额,设定一个“沉淀基金”———最低限额,主要备用于个人门诊医疗保障。目前, 不同地区根据实际情况,设定的最低限额,有2000元至4000元不等。超此额度的个人帐户结余部分可以按个人自愿原则,用于本人在定点健身场馆健身消费。

二要审定健身场馆,做好定点管理,确保公开公平。必须设定准入条件,并由场馆向有关部门如人社局提出申请,体育部门协同配合做好审批、公示等工作。同时要明确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经审批公示后纳入定点场馆。基本要求:如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合法经营;有乒乓球、羽毛球、健身等至少3个项目的综合性健身场馆;配备专、兼职社会体育指导员;申请前12个月未受到有关部门的行政处罚。在此基础上,加入行业协会的、自律性较高的、推出惠民措施较多的(如免费开放一定时间),可优先纳入定点场馆,这样即可以促进场馆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也可以提高全市体育惠民服务水平,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要确定刷卡项目,明确价格,确保效率公平同步实现。健身项目名目众多,我们要结合效率和公平的原则,选取适合大多数人群的、价格合理的、普及的常规健身项目纳入医保刷卡健身。同时设定每次最高限额,采取类同于医保定点单位结算方式即按不同项目不同比例进行刷卡结算。定点健身场馆按规定实时上传个人账户刷卡费用。医保经办机构负责结算参保人员在定点健身场馆发生的应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费用。

四要抓好制度建设,加强监督,确保运行规范。定点健身场馆要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做好参保人员身份核对工作,并按规定做好健身刷卡服务,不得套用个人账户购买食品、衣物、健身器械或套取个人账户现金等。人社、体育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发现有违规行为的,按规定予以处理甚至取消其定点资格。定点场馆的规范化管理是实施项目成败的“重头戏”,各行业协会也要积极行动起来,加强对行业内部的监管。

五要做好宣传推动,积极引导,确保目标实现。为顺利推进项目实施,主管部门要督促各定点健身场馆做好“二个一”、“二个有”,即一个信息网站,一张宣传卡(手册);有“医保———阳光健身”的标志,有健身项目和健身知识宣传园地。通过“医保———阳光健身卡”的推行,逐渐培养参保人员从疾病保险到健康保险和生活习惯转变,积极引导群众花小钱“买健康”,推动参保群众从重视单纯的治疗到防治结合转变,为自己打造一个健身修体的“余额宝”。

个人账户余额的松绑已经是一个趋势,相信,今后健身可刷医保卡外,个人账户还可以购买自费补充保险、购买重症补充医疗保险等,为我们的健康做好多重保障。医保阳光健身一卡通的实现,将会为我市营造一个“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更加积极向上的健身氛围,将会为完善我市全民健身体系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将会为我市全民健身事业的全面发展推波助澜、锦上添花。■

(作者系常熟市政协委员、市卫生局疾控妇幼科科长)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SJX]

标签: 体育设施 城乡 情况 建议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