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创新理念 完善机制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为做好“美丽乡村建设”主席会议的前期准备,市政协成立了专题调研组,在本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了解情况、深入调研,并赴浙江桐庐、丽水、安吉等地学习考察、学习经验。在市政协十三届十次主席(扩大)会议上,与会人员实地考察了虞山镇东青村和辛庄镇张港泾村两个示范点,并围绕完善美丽乡村的各种机制、破解建设中的制约因素、实现乡村环境的长效管理、创建美丽乡村的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协商发言。

陈炯明:

创新理念 完善机制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建设,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7月召开的中共市委十二届第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展美丽镇村建设,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与发展生态农业,注重保护特色风貌”。我们认为,需要通过创新理念和完善机制,推进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创新理念,开创美丽乡村建设新局面

我市大部分美丽乡村建设点,在前几年的村庄环境整治中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现公共财政再一次向这些乡村倾斜,体现不了公共财政的普惠性和公平性。美丽乡村建设的确需要打造一些精品亮点以发挥示范作用,同时,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要达到惠及百姓的目标,必须确立示范与普惠相结合的理念。要以均等化、普惠制为前提,基础设施先行,为建设美丽乡村夯实基础;要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安全饮用水、文体活动场所等设施全覆盖来建设美丽乡村;要克服过多追求乡村外在风貌的形式主义倾向,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造福更多农民。

完善机制,增添创建美丽乡村新动力

一要创新美丽乡村创建机制。当前我市的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先下达创建任务时间,然后倒排日程加快建设。由此导致为了完成打造亮点的任务超常规推进,影响工程质量。浙江安吉采用申报制,即各乡村根据自身基础和特色建设美丽乡村,工程完成后再申报评比验收。这样的创建机制能提供充足时间,确保工程质量,做法值得借鉴。

二要强化工作落实机制。安吉将美丽乡村建设写入市委1号文件,作为“农村发展六大行动计划”重要内容,纳入年度综合考核内容,并建立了“一月一上报、一季一交流、半年一督查、一年一考核”的落实机制,县长亲自狠抓。可以借鉴安吉经验,进一步强化工作落实机制,通过领导挂帅、挂钩和蹲点等措施,强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光招投标就至少需要两到三个月。虽然去年出台了37号文件,就简化手续作了规定,但由于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很多工作一时难于落实。为此建议,给相关工程的招投标和项目审批建立绿色通道,特事特办。

三要完善规划保障机制。美丽乡村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规划先行,并尽量做到规划全覆盖。在安吉、桐庐,规划没有做好就不搞设计,设计没有做好就坚决不施工。我们同样要注重规划先行,以科学规划引领建设。

在制订规划时,要从乡村实际出发,环境打造、风貌塑造都要因地制宜;更不能把美化城市的做法机械地套用到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上。在实施规划的具体过程中,还要严格遵守规划。

四要完善部门协调机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项目繁多,道路、停车场、星级厕所等设施需要全部落实,还涉及黑臭河道整治、拆坝建桥、生活污水处理等,如协调不力或不顺,会严重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因此,各相关部门要主动与镇村对接,将与本部门相关的工程列入工作日程,确保创建工作按时序顺利推进。

五要创立多元投入机制。安吉政府每年投入一亿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且各部门另有投入,财政支持力度很大。尽管我市各级财政对美丽乡村建设给与了投入,但目前我市1500万元的重点扶持资金,还不足以支撑整个美丽乡村建设的需求,因此,必须建立多元投入新机制。要政府主导,增加财政资金投入,以公共财政投入体现普惠性和公平性,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要倡导农民自身投入。

(作者系常熟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兼),民进常熟市委副主委、秘书长)

管建良:

破解美丽乡村建设中的

制约因素

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工程。我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必须认真加以分析破解。

破解思想认识制约

美丽乡村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任务,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抓手。

一是要广泛宣传引导。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可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可以全面提升村庄建设和整治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可以进一步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克服资源制约明显、生产经营粗放、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考验等问题,建立起以发展生态经济为支撑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可以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进度,逐步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城乡公共服务互补共享”的体制机制,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成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因此,建设美丽乡村已经水到渠成,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二是要营造创建氛围。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为官一任,造福于民”的头等大事来抓,进一步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加快上层设计,绘就发展蓝图。另一方面,要向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宣传,倾听农民的呼声和要求,汲取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将规划设计方案告知于民,让农民群众进行选择,由农民群众决定建设,使美丽乡村建设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破解规划设计制约

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实现市、镇、村、自然村“一镇一张图、全市一幅图”的总体格局。

一是要尊重群众意愿。农民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参与者、受益者,更应该是决策者。规划成果只有“接地气”,群众才能真正拥护。要按照“专家设计、公开征询、群众讨论”的办法,来确定规划计划,确保村庄规划设计科学合理、群众满意,把主动权交到农民手中,变“为我建”为“我要建”,确保农民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二是要注重规划衔接。要以全市市域总体规划为基础,结合各地实际,统一整合已有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布点规划和建设规划,实现空间布局、功能分布和发展计划的统筹协调、紧密衔接。在此基础上,注重规划的全覆盖和可考核性,有序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三是要因地制宜分类。按照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的“四美”要求,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宜文则文的原则,加快编制镇域规划,着力体现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以尚湖镇为例,现有23个行政村,农户20994户。根据已编制完成的尚湖镇村庄布点规划(2012-2030),共撤除203个自然村,6583户,布点474个自然村和28个农民集中居住小区,14411户。在规划布点的综合整治改善型村庄中,划分为四种形态,即:集中居住型2518户,古村保护型489户,整治改造型1780户,自然生态型9624户。因此,接下来要加快编制撤除村庄集中居住区建设规划(即城乡一体化示范小区建设规划)和布点村庄的综合整治改造规划,要重点解决村庄道路、公共停车场、休闲活动场所、污水处理、绿化等公共设施,古村落和生态型村庄要突出保护,改善乡村风貌,集中居住和整治改造型村庄,要突出宜居,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化解土地瓶颈制约

规划是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各镇编制的镇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布点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等都必须经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取得法律保护。我国法律规定,农村村民享有宅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因此,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土地瓶颈问题的化解,千方百计向上争取土地指标。

一是对于撤除的村庄,需要建造农民集中居住区进行安置的,所需的土地可由撤除村庄的农民宅基地进行置换。

二是对于布点的村庄,在整治改造中需要调整住宅所需的土地,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三是对于在综合整治改造过程中,需要建设公共设施所需的土地,也应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办理审批手续。据此,需要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使之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相匹配。

(作者系常熟市政协委员、政协尚湖镇工作委员会主任,尚湖镇党委副书记)

金嘉梅:

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环境

长效管理

美丽乡村建设应以村庄环境整洁为前提,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我市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各地重视程度不平衡,长效机制不完善,管理水平不高、稳定性差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各地重视程度不均衡。一是部分村片面注重村庄外部形象的塑造,忽视日常整体环境卫生的常态化管理。二是注重三星级康居乡村的管理,对其它康居乡村管理标准不高,督查和考核方面力度不大,环境脏乱差有返潮现象。

资金保障机制不平衡。一是市镇两级财政资金对各镇村的投入不平衡,投入偏向示范点重复打造,而忽略在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二是缺少政策扶持。市财政每年投入约1200万用于长效管理,总体来说还是偏少(安吉投入2000万/年用于长效管理)。未能较好体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

基础设施建设少到位。一是垃圾收运体系建设推进缓慢;二是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普遍缺乏;三是部分道路设施落后,影响环境质量。

长效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一是没有充分突出全民参与的原则,群众配合度不高,自治作用不强。二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不能通过有效的手段来激活村民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三是考核督查机制有待健全。在部分村(特别是市场化运作的村)的长效管理考核中,未能真正体现奖惩挂钩。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村庄环境的日常督查面广量大,要求也有所提高,城管等部门由于人员配备等方面的不足,全覆盖督查存在一定困难。

教育宣传力度有待提高。在提高农村群众文明意识的宣传教育中,缺乏村庄精神内涵的统领,未能结合各村的实际情况,宣传形式较为单一,流于表面。群众参与度不够,响应率不高。

美丽乡村建设任重道远,在规划建设逐渐到位后,注重完善长效机制,巩固创建成果,显得尤为突出,为此建议: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管理目标

要把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作为考核各级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以“环境卫生整洁”为中心,突出“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包括整治三乱、生活污水处理,河道清理、环境绿化、抵制新违章等。对于示范村,重点提升管理内涵;对于脏乱差回潮、外来人员集居地一些重点区域,应及时加大整治力度,采取突击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要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加大长效管理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政府对已经确定的保留村庄的财政投入力度。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设立环境整治专项补助,加大在长效管理上的奖补力度。

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以广覆盖为前提,加强村庄道路设施建设,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外来人员集居地的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垃圾收运体系建设,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全量收集焚烧。推行劳务合作社(联社),配套机械化作业设备。规范保洁员队伍,适当提高保洁员待遇。

创新管理机制,促进自我管理

村民的主动参与、主动维护,是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要更广泛地开设群众活动阵地,提高群众的参与性和能动性(桐庐市荻浦村设有保庆堂、积善堂、议事室)。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如可以通过制订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奖惩制度,制订村民守则、签订村民公约来规范制度;通过开展各类争先评优活动,树立爱护美丽村庄的典型,如红黑榜评比、美丽庭院评比、绿色家庭评比等。不断加大环境卫生的宣传力度,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艺术活动为抓手,让群众亲身参与,并适当体现奖励,让其在获得物质奖励的同时提升文明意识,提高群众爱护家园洁净的自觉意识。

强化督查考核,提升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市镇村三级督查考核体系。建立降级、摘牌制度。加大城管等部门在人员配备上的政策扶持。长效管理考核结果同以奖代补资金挂钩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系常熟市政协委员,市新市民事务中心积分管理科副科长)

郝丽萍:

形成常熟创建美丽乡村

特色之美

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是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做美环境、做强产业。美丽乡村建设与“三星级康居村”相比增加了“促进产业发展”和“塑造村庄特色”两大内容。而目前有不少示范村较侧重于硬件建设与环境提升,对软件建设与内涵提升等方面的规划欠深度,文化特色内涵等方面的挖掘深度还不够。

提出一个叫得响推得开的常熟美丽乡村建设主品牌,形成一个口号来凝心聚力

浙江等地的共同特点是:从全市(县)角度顶层设计“特色之美”,最终形成了在全国领先的美丽乡村特色风貌。如:丽水市提出“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的全市美丽乡村建设主品牌,桐庐县围绕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潇洒桐庐、秀美乡村”主品牌,理念和创新精神值得借鉴。建议在全市形成一个口号来凝心聚力,要言简意赅,叫得响,推得开,要全方位立体式大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从而引领常熟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

深化丰富常熟美丽乡村建设特色之美的内涵,着力打造五个美

1、江南水乡之美

小桥流水人家是江南水乡的特色。常熟小桥、水巷、驳岸、踏渡、码头、石板路等富有水乡特色的建筑小品,组成了江南水乡特有的居住环境。如:辛庄镇顾泾村,在充分尊重自然建筑和人文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建设了亲水平台、九曲桥、围廊等休闲景观;支塘镇目前正在建设盐铁塘风光带,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盐铁塘穿镇而过,三座明清古石桥横跨盐铁塘,两岸古民居、古驳岸保存比较完整。

江南水乡美景,离不开小桥流水。据全市古桥普查显示,我市已发现保存完好的古桥只有35座,其中大多分布在乡间。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一定要保护好那些超过“百岁高龄”的古桥,因为各式各样的小桥是江南水乡的一道道美丽风景线。

2、农家田园之美

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要适应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突出乡村特色,保持田园风貌。各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注重引导,尽量保留一些传统的东西,尤其是要保留古老建筑的原貌,逐步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古老东西。另外,在村民的房前屋后种植一些蔬菜、花卉或者经济作物等,实用美观。也可结合村庄周边农田,构筑富有江南特色的园艺展示区、瓜果采摘区等,打造各具特色的建设主体,发展特色产业。可建设:江南民俗乡村、诗画乡村、陆瑞英故事乡村、根雕(木雕)艺术乡村、戏曲乡村、蔬菜乡村、水果等特色乡村以及幸福乡村、山水乡村、童话乡村等特色村庄,要有特色,进一步突出美丽乡村建设的田园特色。

要注重挖掘各镇的地方特色文化历史资源,以文化彰显特色。调研中有委员提出:可将王淦昌院士故居原样搬到支塘盐铁塘风光带,借助文化名人效应,强强联合,打造支塘镇的亮丽文化名片。各镇的文化建设要有所侧重,借助本土文化历史优势及常熟文化流派、常熟风貌等,打造各镇本土特色的文化品牌,建设独特的人文景观,并开发系列文化衍生品,如:开发扇形及装饰用的书画工艺品,将常熟文化带回家,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气息。

3、百业齐兴之美

浙江安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利用当地特色优势,开发出竹制家具、竹制工艺品等八大系列配套完整的产业链,将竹产业打造成了支柱产业。各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宜文则文的原则,着力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要利用本土的资源优势,发展多元化经济,且产业品牌建设要主题鲜明,在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的同时,也要开设农家乐、茶文化中心等场所,大力发展农家休闲产业。目前,虞山林场的陈家坞已组团打造出一个个休闲亮点。

要挖掘各镇独特的传统技艺,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新亮点。如:支塘的木杆秤。如今,木杆秤的实用性正在萎缩,但是杆秤极富地方文化特色,有“秤(称)心如意”之意。可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加工,制作成精美的如意秤,用于建造新房、乔迁新居和迎娶新娘,实现其特殊的观赏价值。据了解:目前我市的省、苏州市和常熟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常熟花边、白茆山歌、辛庄堂名、沙家浜水乡婚俗、海虞谜语、浒浦花鼓、湖甸龙舟会、福山庙会、尚湖龙舟赛、龙园书场等等,这些传统技艺植根于江南水乡灵秀宝地,在艺术欣赏、技艺交流、民俗学探索、学术研究以及生活实用许多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建议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将各镇的传统制作技艺发扬光大。

常熟各乡镇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小吃,另据了解:现在常熟生产传统特色食品的厂家剩下不到10家:碧溪“振兴”、梅李“大丰”、支塘“义源生”等,都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产品销路不畅。传统特色食品的生产厂家只有在保持原有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引进现代化设备批量生产,依靠质量和品牌抢占市场,才能在现代食品行业的激烈竞争中求得发展。各镇要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田园经济,同时,也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旨在吸引人们特别是城市居民来乡村,品尝农家风味,体验农家生活,享受农家乐趣,让乡村旅游真正成为常熟“旅游活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农民从美丽乡村建设中得到更多实惠。

4、人文交融之美

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进一步激发大家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借助“文化下乡”“送戏下乡”等活动,让老百姓演艺自己的才华,让各镇都洋溢着本土文化气息。文化下乡不仅仅只是娱乐村民,文化下乡是一个载体,古老的传说、民间文化、本地习俗都在其中有所反映,而且许多和当前政策形势相关的内容也都可以编成剧本,如:好书记常德盛被搬上了舞台,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让百姓看到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真正感受到乡土气息浓厚的文化大餐。

建议将广场舞引导到各个乡镇,搭建百姓自娱自乐的活动平台。另外,从活动策划、节目编排,到组织演出,让百姓成为舞台上闪亮的“明星”,从而使得“百姓演,百姓看”成为常态。

5、社会和谐之美

强化农村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的文明程度。各镇要实施生态文明工程,全面启动“文明伴我行”等系列文化主题活动主题活动,形成文明向上的和谐氛围。如:梅李镇的孝爱文化就是一个典范。梅李镇以“孝爱文化”为抓手进一步提高全镇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准,形成了“孝爱、感恩、正义、正气”的良好氛围。

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辛庄镇为了培育文化和谐风尚,在村民公共活动场地新建了3个宣传画廊,设立了村民道德公约、法制文化等42块宣传牌,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了和谐文明的乐居环境。建议将法治文化街、法治雕塑公园、孝爱文化等这些成熟的载体延伸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陶冶百姓情操,对促进农村和谐稳定起到积极地作用,从而将美丽乡村建设从物质领域转向精神领域,进一步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村全面发展。■

(作者系常熟市政协委员、常熟市广播电视总台广播中心主任编辑)

背景资料

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2012年,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全市组织开展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建成了21个“三星级”康居乡村,21个“二星级”康居乡村和207个“一星级”康居乡村,其余的村庄达到了“整治村”标准,并结合各镇、各村实际,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村庄环境日常保洁制度。

2013年8月,根据苏州市关于美丽村庄建设的总体工作部署,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建设美丽村庄的实施意见》,全市各地、各相关部门遵照文件精神,全力推进美丽村庄建设。

到2014年1月,全市10个美丽村庄示范村(点)建设全部通过苏州市组织的考核验收。全市10个美丽村庄示范村(点)共建设项目111个, 受益农户3015户。通过美丽村庄建设,10个示范村(点)进一步优化了规划布局,完善了功能设施,村庄风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逐步提升,经济活力日益增强,社会文明不断提高,形成了支塘镇蒋巷村全面发展型、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三峰管理区休闲观光型、虞山镇梦兰村和古里镇康博村集中安居型、梅李镇天字村社区服务型等具有常熟特色的美丽村庄,其中蒋巷村、三峰管理区(张鸟园、陈家坞)、天字村(三区、四区)荣获苏州市级美丽村庄。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SJX]

标签: 台阶 乡村 理念 机制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