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关于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管理的建议2

革,保障农民的集体经济资产权益,让农民“带股进城”,解除后顾之忧。

大胆创新

建立以服务需求为先导

的管理服务新模式

针对农村新型社区目前普遍存在的人户分离现象,委员们认为,要积极推广海虞、古里等地的经验和做法,依托新型社区工作站,探索打破户籍限制,以现居住地管理为基础,将“人户分离、农居混居”人口全部纳入常住社区的日常管理和服务范畴,在社区建立一种无户籍身份限制的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按照“权随责走”的原则,赋予新型社区服务工作站更多类似于户籍管理的职能,建立以居住区域为特点的农村新型社区人户分离管理服务工作网络,做到区不漏楼、楼不漏户、户不漏人。在信息化平台上为居民提供包括小区治安管理、环境卫生、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民政救助、居家养老、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各方面的管理和优质服务。

以社区民主化管理为导向

立足建立长效的物业管理机制

农村新型社区管理的目标是将社区打造成为环境优美、管理民主、和谐文明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委员们认为,要精心培育农村新型社区物业管理的“造血”功能,探索建立“社区居民交一些、社区商业配套用房赚一些、财政补贴补一些”的良性社区管理经费保障体系。要努力引导和组织居民开展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充分利用农村社区是熟人社会这一特殊优势,把有能力的老党员、老干部和热心社会事务的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努力引导他们开展民主管理,增强社区归属感、亲和力、凝聚力,为农村新型社区实现充分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夯实基础。

致力以文化凝聚人心

提升新型社区居民的

心理适应能力和精神境界

提高居民素质,促进乡风文明,是农村集中居住区新型社区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委员们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应把提高社区成员的道德水平、法律意识、审美情趣作为关键,根本是强化居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止歪风邪气对家庭的侵袭。要充分发挥镇(街道)文化站的作用,引导社区内的教师、文体积极分子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共同开展多层面的讲堂、培训活动,提高居民入住社区的心理适应能力。要尽力完善社区文体活动的基本设施,结合科技、卫生、计生、安全、道德等宣传,强化小区文化气息。要结合“文化下乡进社区”等活动的开展,指导、帮助各社区开展丰富的文化体育活动,将家庭文化、楼院文化、广场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为社区居民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满足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使农村新型社区成为农民生活的乐园。■

背景资料

常熟市农村集中居住区

建设管理现状:

目前,全市12个板块已建成集中居住区157个,集中居住33389户、138887人,平均每小区住户212户,集中居住超过1000户的有10个,最大的东南街道小康社区(珠泾、庐山)入住2535户、10600人。农宅置换商品房后形成的新型示范小区18个,目前陆续入住的小区有海虞镇海福新城、梅李镇天和佳苑、董浜镇滨河嘉园、碧溪新区聚福苑、聚鑫苑、江海花园、虞山镇怡馨佳苑等。

主要特点:

1、规划起点高。已建成的集中居住区功能定位高起点,规划编制高标准,选址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向集镇集聚、向现有成规模村落集聚、向有利于农民就近搬迁区域集聚,“六项基础设施”、“八类管线”全部到位,做到了道路硬化、小区绿化、路灯亮化、环境净化、整体美化。

2、建设模式多样。一是因各类拆迁,农村居民安置进入集中居住区;二是通过搬迁集聚而成小区。

3、依托村、自治组织管理。在157个集中居住区中,有135个是依托小区所在地村或社区原有的自治组织进行管理,有3个小区单独建立居民组织。大部分小区没有引进专门的物业机构。

4、本村居民集中居住。在已入住的3万多户农村居民中,82%的居住户是小区所在村(社区)的村民。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SJX]

标签: 建设管理 农村 建议 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