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比较式教育”滥用的实质

  常用“别人家的孩子”作为道具,来激励自家孩子“认真、上进”,是家长们最美好的初衷。然而事实证明,不少家长会事与愿违,不仅受到孩子们强烈反弹,他们最终也很难变得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优秀”。那么,滥用“比较式教育”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其实质又是什么?

  家长 过度纠错

  孩子 自卑感增强

  在家长用“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家孩子作比较时,往往将孩子的弱项与他人的强项作比较,期望孩子以他人为榜样,改变自身缺点。究其实质,这种教育是一种纠错教育。

  在纠错教育中,孩子开始认识并关注到自己的缺点,如果家长再结合其他方法加以引导,会有一定效果。但不幸的是,一部分家长看到孩子没有快速改进后,会反复持续地使用“别人家孩子”这项道具,导致孩子对自己缺点的关注度强化。一旦孩子内心对家长指出“缺点”的记忆持续强化后,潜意识里就会给自己不良催眠。

  最终,在不断被家长与“别人家孩子”的比较中,孩子将萌生出越来越强烈的自卑感,严重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家长 投射不良情绪

  孩子 仇恨别人家孩子

  家长采用“比较式教育”的时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心平气和。他们常常会夹杂各种复杂情绪,孩子们在倾听他们的“激励”时,不仅会听到字面意思,心情也会被家长的语气和态度所影响。所以,比较式教育也会在无形中形成情绪投射。

  如果情绪投射的是正面能量,孩子会受到鼓舞,反之则容易产生厌倦,甚至抗拒。但“比较式教育”最难把控情绪,把自家孩子的缺点与“别人家孩子”的优点作比较时,家长较容易产生焦虑、无奈,甚至愤怒。当这些不良情绪传递给孩子时,孩子也会出现相应的反弹,家长们预期的“激励”效果就很难达到了。

  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家长的众多不良情绪,是“别人家的孩子”带来的,于是他们会开始仇恨别人家孩子。直到最后,孩子一听到家长说“隔壁家的谁谁谁”,就会立刻恨得咬牙切齿,“激励”也就毫无效果了。

  家长  不以身作则

  孩子 上行下效

  孩子们最大的榜样在哪?毫无疑问,大家会异口同声地回答“父母”,而不会是“别人家的孩子”。因此,家长采用“比较式教育”产生的效果,自然不会比“言传身教”更有效果,这也是部分家长“比较式教育”失败的关键原因。

  部分家长要求孩子像别人一样晚上“不准玩乖乖做作业”的时候,自己每晚却在打麻将,那孩子会向谁学习呢?每个孩子的个性及家庭氛围都不同,父母要求孩子像“别人家孩子”一样听话好学,但自己又不为孩子作出调整,那么家长的要求就失去了说服力。某种程度上说,家长是想用别人家孩子做榜样,来替代自己的榜样责任,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行为。

  更为糟糕的是,当孩子对大人的要求与自身行为不一致提出质疑时,一些家长会训斥孩子“没大没小”来掩盖自身问题。这样,孩子对家长的要求,就更加不以为意。之后,他们会上行下效学习家长,而不把“别人家孩子”作为榜样。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金玮]

标签: 比较式 实质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