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竹行街

文/倪 东

常熟小东门通河桥与迎春桥之间有条小街,街的名字,叫竹行街。

这条街与竹子有缘,开满了竹行,并以竹行命名。当年常熟城里的竹行大多汇聚在这里,协兴盛荣记、菊记、协隆、公和、程荣记、祥顺、浴顺公等七家竹行,乃属老字号。街上还有手工编织各种竹制品的箩筐店、竹篮店、竹扫帚店、簸箕店等,颇有商贸的活力和市井风情。

竹行街面前有条小河,也许这条小河承载的人文历史太多了,或是这条小河太美了,至今没人给它取名。听这里的街坊邻居说,历史上常熟有那么多的文人墨客,他们都没有给它取名,我们怎么能随意取名呢?我想,也许这条河曾经有过名字,忘了,但没关系,小河与竹行街连相连,记住竹行街就行了。

小街不宽,人来车往,很挤。每家竹行在门前的河里寻找空间,把一只只竹排浸泡在水里,用缆绳系在岸边的柱子上。竹排是竹行在河里流动的“露天仓库。”同时也成了小船停靠的“水码头”,小孩游泳的“跳水台”,那些妇女挽起衣袖、卷起裤腿,蹑手蹑脚跳地到竹排上淘米、洗菜,水深水清。岸边搭起了高高的竹架子,一根根坚挺的粉青色竹子,轻轻地靠在架子上,粗细有致,密密麻麻,伸向天际。站在通河桥上一眼望去,整条街就像一片竹林。把水乡的小街妆成绿色的世界。简直可以与虞山脚下宝岩湾的竹海媲美。每家竹行门口一个个竹架宛如一个个“方阵”,整整齐齐。竖立着的一根根竹子像“哨兵”,白天黑夜站岗放哨。一有风吹草动,便“沙沙”作响。竹行街的“招牌”是竹子,那么,竹行门口秀逸、纤细、柔美、富有弹性的竹子就是时髦的“竹模。”莫非真的禀受了小街之灵气?吸引众多的顾客慕名而来,自由自在地挑选毛竹、橡竹、篾竹等上好的竹子。一根根竹子被翻来翻去,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十分清脆,美妙动听。顾客赞不绝口,笑盈盈地满载而归。

竹行生意兴隆,根据竹子的粗细和成色明码标价,老少无欺,一视同仁。有的手艺人来买一根竹子,回家劈竹劈篾,做风筝。有的老人买两根竹子回去制作鸟笼。可是从竹行到家里,路远弯多,竹子又长,运输比较困难。不要紧,只要留下地址,竹行老板会派出店里的小伙计帮他们扛竹子,送货上门。

每家竹行都要聘请几个竹匠师傅,撑门面。他们大多来自农村,长年累月与竹子打交道,懂水性,会游泳,并有手艺。手艺好,可招揽生意。他们举起竹刀势如破竹,又大又粗的毛竹被锯断、劈开,制作毛竹扁担等。扁担被竹刀削得光滑而有弹性。非常精美,就像是一件件工艺品。竹匠帮助客户安装锄头竹柄,很牢固,锄头柄是不会掉下来的,除非竹柄断了。船夫前来安装“篙子头”,竹匠在三角架上,把竹头锯成几个“V”字型虎口,用绳子收紧,竹头尖了,量尺寸,钻洞打眼,套篙头,插篙钉。一气呵成。竹匠用枯竹、竹花等废竹料点燃小火堆,把那些弯曲变形的竹子放在火堆上烘烤、蘸水、掰直,反反复复,竹子被掰得吱吱嘎嘎,不必担心竹子会被折断或破裂,竹子有弹力,竹匠掌握火候及竹子的柔性,熟能生巧。有时故意把直竹掰弯,造型别致,得心应手,弯出罱竿等农具或各式各样的渔具。

一年到头,竹子销售也有旺季。那是在水稻成熟的时候,遭受大风暴雨,田里的稻子出现大面积倒伏。农民便摇着船进城,到竹行街大批量采购竹子。他们在田里搭了许多竹架,把收下来的稻子扎成一个个把,稻穗朝上,挂在竹架上晾干,防止雨水霉烂。有时一夜之间,小河里停满了装运竹子的农船,把竹行里的竹子抢购一空,连河里的竹排也一起拖走了。供不应求。精明的竹行老板会通过各种渠道提前调拨、储存一些竹子,确保供应。

上一页 1 2下一页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 竹行 竹排 竹子 竹行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