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阅读琐忆

文 潘建峰

每当读到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脍炙人口的名句,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少年时代求学的情景。

我读高中那年,才虚龄十四。那时的学制,是小学五年,初中两年。那时长得矮小的我,跟现在的初一学生相比,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小男生”。从我家到镇上的中学,有六公里多的路程。那时,自行车是奢侈品,绝大多数同学上学都是步行。春、夏、秋三季问题还不大,但昼长夜短的冬季,那刺骨寒风中一个多小时的步行,简直可以说是一种磨难。为了不至迟到,每天清晨,晨曦微现之时,就该出发了,而此时又恰是冬日慵懒的公鸡三三两两打鸣之时。上学的路上,要经过许多小桥,那大多是年久失修、走在上面吱呀作响的小木桥。隆冬的清早,走过小桥之后偶一回首,轻雾迷离的桥板上,是我那一行清晰的稚嫩的脚印……

正是在这一段时间,我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文艺书籍。那时,刚刚经过十年动乱,所能读到的作品还大多是描写阶级斗争的。记得那大部头的《艳阳天》,我是一字不拉地读下来的,对书中人物的命运,童稚的心为之喜悦、忧伤、义愤……而《苦菜花》那样的作品,在那时的我心目中,可算是文艺作品中的极品了。记得读到《林海雪原》那次,我正发烧病假,有同学来探望我,带来了这本书。我一下子竟忘记了病痛,真正是废寝忘食地用两天时间读完了它。

我父亲是初中毕业生,在那时的农村可算是高学历了。他有两部书,一部是《西游记》,一部是《三国演义》,而且都是竖排版的,使我觉得实在是莫测高深,也时时激起我饱览一番的愿望。但父亲怕读小说影响我正常的文化学习,一直不肯松手。后来做出妥协,说是如果考试成绩好,寒假可以“开禁”。当拿着成绩单从父亲手中换出《三国演义》,那喜悦实在是难以描摹。在冬日慵懒的阳光下,就着一个赖以取暖的铜“脚炉”,时而在里面爆几颗豆,在黄豆的焦香中,体会魏、蜀、吴三国的纷争,实在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但能读到的作品实在太少了,囊中羞涩,新华书店里大部分的书不敢问津。有一次母亲带我上街,给我买了一本薄薄的《宋词一百首》,这本小册子陪伴我走过了整整一学年上学、放学的路。正是这本小册子,使我开始领略到辛弃疾那“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迈,也朦胧地开始体会陆游那“红酥手、黄滕酒”的无奈。正是这一段时间的阅读体味,使我在以后高考填志愿时,毫不犹豫地填报了中文系。

而今,我已是一个有三十年教龄的中学教师,能读到的书可谓多矣。但人到中年,生活、工作中总有许多琐事时时牵扯我的精力,阅读反而比儿时少得多了。难得作文,觉得还不如上学时写得流畅。劳碌一天后,夜深人静之时,常常反思:何时才能找回“板桥残月”时的那一份宁静和专注呢?

(海虞镇文学协会供稿)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 读到 冬日 小桥 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