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苏作红木说成因

文 姚扶弱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是城市,也泛指整个太湖和富春江流域,这里古称吴越。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扬坚统一中国后,非要买弄一下他的文化功底,改吴州为“苏”,越地钱唐为“杭”。苏,古字为稣,草木茂盛,鱼米之乡,冠在吴地既贴切又富有诗意。“杭”通康,即康庄。足见这位隋朝开国皇帝对“天堂”二字理解得十分透彻,也显示他万分钟情于这个“幸福指数”最高的地方。

苏州除了区位优越物贸丰富外还盛产文人墨客、能工巧匠。唐朝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让人对姑苏城内产生了无穷的暇想和向往。城外一座寒山寺,城内呢?史书上说,城内散居着一大批功成名就、告老还乡、仕途低迷、急流勇退的文人隐士。所谓小隐于野,大隐于市,这些人共同的特点是有钱有文化,最大的爱好是造园林。按理这帮人应归隐到山野中去,可过惯了使仆唤奴纸醉金迷的生活,耐不住寂寞,无奈只得把“山”搬到自己的园子里装装样过过瘾。光有假山是不够的,还得有楼、堂、馆、榭、轩、亭等匹配,因此就有了这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苏州园林。苏州园林的创意来自那些饱读《四书》、《五经》的文人隐士,而完成这一惊世杰作的功臣当推吴地的泥水木匠。相比之下,似乎木匠更为出名,他们的祖师爷是鲁班,是录入华夏名人榜中一位杰出代表。在唐朝干这行的统称为番匠。过去种田的交粮,匠人师傅则服徭役抵税(一般无偿工作二十天),真正的能工巧匠称明资匠,巧儿匠,是有官府提供酬劳的。到了明朝,有军、民、匠三种户籍,匠户世袭永充,不能脱藉。苏州的木匠很吃香,人称苏作帮,居住的地方叫香山,行内亦称香山帮,最著名的要数明朝的蒯祥。

公元1406年,明朝的永乐大帝朱棣要搬家,本来他住在南京的大明宫,为何心血来潮要迁都呢?原因只有一个:外族来犯,北疆吃紧。朱棣很武,他要迎着侵略者(蒙古靼子)而上,住在北达岭下,专等忽必烈的子孙来犯,他好立马上阵御驾亲征。民国的蒋介石也很武,但他却被日本人追得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大后方。性格使然,也是大明历史长、民国寿命短的原因之一。朱棣不差钱,就缺建屋盖房的能工巧匠,负责督造北京城的陈垚向皇帝推荐了香山帮的作头蒯祥。

朱棣的父亲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凤阳是出了名的穷地方,一旦碰上吃不饱的年月,百姓们便唱着花鼓戏四处流浪。当然,首选之地肯定是有着“天堂”美誉的地方。他们羡慕“天堂”里的幸福生活,愤慨苍天的不公,于是便造反。江苏也有穷地方,也出造反派,比如盐城的张士诚。张士诚是盐贩子出身,钻营蝇头小利,目光短浅,相比安徽人来说,更喜欢江南恬静、优雅的慢生活。所以打下苏州城后,自封吴王,不再革命,最终被更穷的和尚朱元璋打败。明朝定都南京是有一定考虑的,一是离老家根据地很近,二是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平定苏州城后,安徽人把“吴王宫”里现成的日常起居用品,包括台、案、桌、椅、凳,一股脑儿搬到了大明皇宫里开始慢慢享受。如今朱棣要迁都,怕北方本匠做出来的东西土气不合身,于是采纳了陈垚的建议,征调香山帮随大军北上。蒯祥没有给苏州人丢脸,他设计并参与建造了北京的故宫,闻名暇尔的天安门就是他的杰作。宏伟的皇宫造好了还得配套家俱,床、榻、椅、凳、桌、案、几、架、屏、扁、额、柜等一应俱全,凡香山帮经手的全部用上了“苏作”的元素,材料嘛当然是紫檀、楠木、黄花梨等名贵树种,最后紫禁城成了苏作红木家俱博览馆。蒯祥功不可没,朱棣也不吝啬封了个工部侍郎给他,正二品,相当于现在的部级干部。从此苏作家俱打上了皇家的烙印开始风靡京城,享誉神州,成了王公大臣以及地方官僚、社会贤达、文人墨客争相追捧的宠儿、奢侈品。苏州人高兴了,特别是那一帮自称为隐士的达官显族,更是沾沾自喜,因为皇帝日常起居、朝夕相处的生活氛围充满着苏州味道,心里面自然就多了一份荣耀感。而“苏作”也成了那个时代极思妙想、精工技巧,典雅大方又不失皇家风范的代名词,独领风骚数百年,声誉经久不衰。

(海虞镇文学协会供稿)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 蒯祥 苏作 香山 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