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嫁娶

文 陆文龙

自春秋战国以来,汉人婚礼就形成了一套礼仪,至汉渐臻完善,形成了“六礼”。江南水乡的婚俗多沿用此礼,虽各处乡风有别,但大同小异。

一、 说亲男家父母请媒人到女家向其父母表明求亲意向,俗称“话亲”、“说媒”。有的地方也称“纳采”。

二、 问名女家父母经商量,若也有意向,就把女儿姓名及生辰写成“庚帖”(也称“喜条”)由媒人送往男家。男家收到女家庚帖后,要将此帖压在灶龛的香炉之下,而且要一声不响,俗称“闷声大发财”。若三天内一切平安,则视之为吉帖,男家就将男方庚帖送给女家。

三、 纳吉男家取出女方“吉帖”,交算命瞎子推算(俗称“轮掐”),此俗也称“批八字”。

所谓“八字”,是指人出生的年、月、日、时。旧时记时都用天干、地支相匹配。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十干”;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十二支”,天干与地支相配,组成“六十甲子”。如2012年为“壬辰”年。以此类推年月日,2013年国庆节的早上5点钟,即癸巳年辛酉月庚子日己卯时,共八个字。男女生辰不同,属相亦不同。民间有属相犯忌之说,就是所谓的“蛇鼠相交一命休”、“猪猴相共不到头”。若犯忌,就不能匹配。当然,这些都是迷信说法。

此外,还要看“金木水火土”五行是相生还是相克。经瞽者推算,若八字相和、五行相生,则可婚配,民间称此为“占遇”。

四、纳征俗称“定亲”,现称“订婚”。双方婚姻之事确定后,男家择吉日“行聘”,即向女方送聘礼。聘礼主要给女方置办嫁奁之用。水乡一般送几担稻谷或几担白米;富家以送钱为主,多达千金,故有“千金小姐”之称,此外,还有送金银首饰之类的。

五、请期俗称“送日帖”。请算命先生择定良辰吉日为婚期,遣媒向女家预告,以征得女方同意。

六、亲迎这是“六礼”中最重要的礼仪,前后共3天。第一天为“前三朝”,这一天,男女方的儿女凡出异姓寄名于义父母的,或寄名于某庙某神的,都要举行“赎身” 仪式,之后才可结婚。第二天为“正日”,这天的仪式最为隆重而热闹,过程也很繁杂,现择要述之。

1、敬神正日的早上,茶司(有经验的茶担师傅)、门图早早进场做准备。  茶司布置中堂,上方挂“金玉满堂”大红堂幔,廊檐挂大红灯笼。堂后摆长几、八仙桌,桌左右侧摆太师椅;几后墙上挂《和合》或寿星轴画、对联。桌椅前均系帏披,整个客厅悬灯结彩、满目生辉。

“门图”,乃本地庙祝。有的农家办喜事,请他司管放铳和敬神等仪。他有一柄铁铳,铳端有5个铳管,呈梅花状。每孔管内装有火药,管口塞入杨树尖头榫,用锤敲紧。管侧小孔装导火线。

门图进场后,先在长几上供“红堂纸”,前面摆放酒盅、酒注(小酒壶)、筷子以及香炉、烛台,然后到厨师那里端来团圆、面、水果、糕点供上,请本家老相公,老娘娘前来点燃香烛,敬拜三界神明。其间,他急匆匆走出门外用“媒头纸”点燃铳炮药线,高呼:“高升——”“呯呯呯……”一连五响,声震苍穹。此名曰“五子登科”或“五福临门”。这种仪式有的地方有茶担师傅兼司,有的地方不用铳而用炮仗。

2、起妆下午(也有的在上午),男方选派年轻力壮的亲友组成起妆队伍,扛着封了红纸的毛竹杠子,由媒人带领,浩浩荡荡地到女家扛嫁奁。队伍人数与杠子根数须事前与女家议定,不能多也不能少,若多了,就是贪心,意若多扛;若人少杠少,一次抬不完,却不能回头去抬第二次,否则就有“扛完女家”之嫌,此两者为大忌。

新娘的嫁奁一般为箱笼、橱柜、桌凳、碗盏、杯盘、 盆桶之类的日用器具,富裕人家有送金银器皿的,甚至送田产和房产。

在所有的嫁奁中,“和合被”(也称“和合铺盖”)与“子孙桶”尤为重要。“和合被”随起妆队伍先行,而“子孙桶”须随新娘同行。

“和合被”是两条红绿锦缎被,折叠成方,内藏红蛋。两者用红绸带或多股红绒线捆住,一侧系“登科”、“发禄”和“万年青”。

选一对童男童女扛和合被,杠子须以木秤和甘蔗代替,两者用红线扎住,表“称心如意”,“甜甜蜜蜜”,行走时女先男后,跟前梢后。

起妆队伍出发时须“高升(声)”,即放铳或炮仗。和合被要走在最前头。到男家时嫁妆暂歇场上,童男童女站在大门口,用稚嫩的童音高喊“长——(读zhǎng)”,本家老相公或老娘娘便会笑眯眯的送上两只红包,谓“利市”。孩子们再喊“长”,本家再给。如是者三。之后本家招呼亲友将嫁妆搬进新房摆放好。

若在低乡,水道纵横,男家会另备几只彩船前往装运。嫁妆抬至船上,然后架橹开船。到了男家,由原班人马将嫁奁抬至堂前。

3、铺床“和合被”到男家后,新郎父母就一起铺床。床上共铺4条红绿锦缎面棉被,其中两条是男方置备的。这些婚被事前都请长辈缝合,一般是姑妈、舅妈、姨妈或婶婶等,但一定都是夫妻健在的人,否则必须迴避。新被两端不能封口,称“开口被”,寓新娘以后分娩顺利。

正日铺新被,男家的被子在上,女家的在下,以应乾坤之合。次日,男女两家各有一条被子在上,另一条在下,表夫妻和合,互敬互爱。

4、迎亲正日当天,新郎梳理头发、沐浴更衣、身穿吉服、头戴礼帽,下午或傍晚在媒人和傧相(二爷)的陪同下,带着迎亲队伍和花轿,步行或乘坐迎亲彩船到女家迎接新娘。

队伍前头有“灯笼毡拜”:两个人各提一盏灯笼开路。灯笼一侧贴“囍”字,另一侧贴“某府”;后面是媒公,臂下挟一只“拜帖匣”,匣内放折子状红色拜帖,另有“福、禄、喜、寿”4只红包,包内有银两或铜板、纸币。匣外用红毡包住,此即所谓的“毡拜”。

旧时新娘出嫁坐花轿,轿子由男家到轿行租赁。轿分三种:青布小轿、洒花大红中轿、穿珠鹤顶大红轿。农家一般租用花轿或青布小轿,选派稳重而力壮者抬轿。

迎亲队中另有挑盘者,谓“盘担”。一人挑两盘,一般为4担(8盘),多者6——8担(12——16盘)。盘似红漆大木盆,口浅而敞,底有4足,稍高,盘内装礼品:青鱼或草鱼2条、鸡1对、黄酒2坛(小甏)、鲜猪腿2——4只(若新娘有祖父母、叔伯父母、寄父母,也要送腿)、甜糕两笼。另有糖食果品之类。盘须成双,以示吉利。

傧相中有一位“二爷”,专门伺候新郎。到了女家,新郎不能马上进门,须在外场冷风中站立,耐心地等待,乡间称此为“吹女婿”,据说此举能捺其火性,练其忍性。“二爷”可先进门通报,并向厨师、茶担等送上“利市”(红包)然后由舅爷(新娘的哥哥或弟弟)出来与新郎兑帖,迎接新郎进客厅。新郎先要拜见岳父母及有关长辈,然后在舅爷陪同下于上首八仙桌朝外坐定,两侧由傧相和陪从入座。茶司献上盖杯香茶,茶过三道即举行“吃碰风”仪式:厨师用托盘送上8道糕点果品,其中有一道是煮熟的剥光囫囵鸡蛋,外浇荤油,又圆又滑。今日新郎须首先举筷搛蛋,但凡圆滑之物总易滑脱。亲友们引颈企足,围观“新官人夹蛋”,新郎多次努力,终于夹住了蛋,轻轻提起,未离碗口,“扑”的一声,又掉落下去,直引得哄堂大笑。

“碰风”刚停,桌上余下的糖食水果便一抢而空,美其名曰:“抢发禄”,据说吃了这种糖果小吃,大家都能“发禄”。

“吃碰风”仪式过后,女方重新设宴招待新郎。

5、送亲迎亲队伍到女家后,新娘就开始打扮。先是“开面”,就是修汗毛,由伴娘或经验丰富的妇人操作:两手对拉一根折成“<”状的细线,紧贴于新娘脸腮,一张一弛地反复搓绞,以绞拔掉脸上茸毛,使之更加清秀。

旧时妇女不上理发店,新娘头发都由伴娘或姑、嫂梳理,之后为其佩戴金银首饰,戴上凤冠;身穿大红织锦缎交襟棉袄、哔叽裤,足穿尖头青布绣花鞋。最后肩上系霞帔,头上盖大红方巾。

新娘由伴娘搀扶走出闺房,再由兄长或弟弟背着或抱着上轿。新娘上轿时须“嘤嘤”哭泣,表不舍离开爹娘,民间有“哭得响,夫家长”之说,故此时啼哭,反被视作大吉大利。

新娘花轿启程时要放铳或炮仗。轿后有一套随身嫁妆,名曰“子孙桶”,这是一只掇手红漆木马桶和一只红漆木脚桶(也称“脚盆”)。马桶内须放多种小吃:5个红蛋,表“代代好”、“五子登科”;长生果(花生),表有结果;枣子,表早生贵子,棉子,表子孙延绵,莲子芋艿婆(用红纸封),表多子多福,另有“朝板糕”、甘蔗段,毛豆荚等,都有吉利兴旺的象征意义。

“子孙桶”叠在一起,外用青布包住,旁系“吉祥”、“万年青”(一种常青阔叶草),一对童男女扛着。杠子也用木秤杆和甘蔗代替。

新娘在轿内手捧一对“衣食饭碗”,这是两只全新的金边花饭碗,碗内盛饭,上面放鸡头、鸡脚、鸡翅膀,寓“凤凰和鸣”、“比翼双飞”之意,然后将另一只碗合于其上,旁放两双新筷,用青布兜好、扎紧,新娘需小心翼翼地捧在手中,直至夫家。

此外,新娘脚下还要放一只生火的脚炉,名“旺盆”,寓一路旺到夫家。

新娘在轿内不能说话,否则,据说会伤轿夫。

花轿将至男家时要放铳或炮仗8响,男家也放“高声”迎接。轿至门口歇下,伴娘陪于旁。

6、拜堂在迎新娘的阵阵铳炮声中,厨师忙着下团圆,然后先盛两碗暂藏于灶龛内。众人边吃团圆边涌进客厅看新娘。司仪(茶司)高声招呼:“新娘到,亲朋好友中凡有缺陷者(指戴孝者)、属相相冲者请回避,其他亲友请勿踏槛,请勿贴壁!”待众人稍安静,茶司便朗声高宣:“新娘出轿——”此时堂名乐队管弦齐奏,献奏喜庆乐曲。曲目主要有《将军令》、《普天乐》、《朝天子》、《锦上花》等。新娘在伴娘搀扶下缓缓走出轿门,然后顺着大红地毯轻移莲步,款款走至大红花烛前。此时,新郎由一位身强力壮的平辈男子驮(背)至堂前,与新娘比肩站立。这一仪式,乡间称为“大做亲”。(方言“大”与“驮”为谐音)

茶司又宣:“请老相公、老娘娘就座”。鼓乐声中,穿戴一新的新郎父母笑眯眯地向外坐于中堂太师椅上。

“一拜天地——”随着茶司悠长而响亮的唱礼声,新郎新娘在红毯上向红堂纸行跪拜礼。

“二拜高堂——”新人向父母(公婆)敬拜。

“夫妻对拜——”新人对拜时,伴娘在一边高声说道:“女拜男身,相伴终身!”茶司接口道:“男拜女身、多子多孙!”

拜堂后,茶司又高宣“送入洞房,准备传代(袋)。”宣声未停,早有童男将三只全新青布袋子(旧称“叉袋”)铺在地上,新郎新娘须在布袋上走过。新郎在前,新娘在后,两人拉着一条红绿牵巾。茶司高唱道:“红绿牵巾六尺长,两头一对好鸳鸯,当中挽个同心结,明年就抱小儿郎。”一对新人款款前行,走过一只袋,茶司马上将袋往前传,边传边喊:“传代(袋)来哉!”传一只,喊一次,一直传到新房里。

进了洞房,这对新人须“坐床沿”:男左女右并肩坐于床沿上。伴娘在一边唱:“新小姐,做新娘,传播代(布袋),进新房,鸳鸯共枕百年合,儿孙满堂万年长。”唱毕,从灶龛里端来团圆,喂给新娘新郎吃。边喂边唱:“两碗并一碗,先养(生)儿子再养囡(女儿)。”

吃过团圆,新郎为新娘挑方巾(有的地方称“盖头”),挑方巾须用新秤杆,表“称心如意”。挑下方巾,人们才看到了新娘的花容月貌。也有的新娘相貌平平,但人们也都赞口不绝,表达了亲友们的美好祝福。

7、合卺(jīn)跳过方巾,厨师在新房里摆一桌“花晏”,共8道菜,伴娘为新官人、新娘子各斟一杯酒,两位新人站着互敬,同饮“交杯酒”。古时新人吃交杯酒,酒具是葫芦,将一个葫芦切成两半,名曰“卺”,现在称“瓢”,新郎新娘各执一半,内盛米酒,各喝一口后互相交换一次“卺”,再喝再换,直至喝完,最后将两个卺合而为一,系上红线挂于洞房,作为永久性的纪念。此谓之“合卺”,象征两人合二为一,组成了新的家庭,故古人称结婚为“合卺”。

合卺后,新郎新娘还要剪一缕头发合在一起,用红布条扎住藏于盒中,这就是“结发夫妻”的由来。

8、照应也称“叫应”,就是新娘与男方的长辈一一见面。“花晏”后,茶司将亲戚中的所有长辈邀至中堂,伴娘将新娘搀至客厅,按辈分大小向长辈们一一拜见并称呼。长辈们则笑眯眯地说:“免了,免了。”然后将早已准备好的红包送给新娘。包内有钱,俗称“见面钱”,由伴娘代收,并代新娘一一致谢。

9、待新娘“照应”毕,茶司在大厅里高喊:“待新娘开始,请新人入席。”大厅里已按梅花形摆好了5张八仙桌,即四角放4张,中间放1张,每桌坐6人。中间一桌为新娘桌,桌上供锡置斤通大红龙凤花烛,其余四桌都是一般斤通红烛。以后有了汽油灯,厅内既点红烛,又挂汽灯。入夜,大厅里灯烛辉煌,如同白昼。新娘由伴娘陪同,朝外坐于左侧,桌两侧坐陪新娘的女眷。其余桌上入座的一般都是长辈和至亲。

待新娘只是一种仪式,新娘一般只坐不吃,也不高声说话,只是羞答答地低着头。宴将毕,伴娘代新娘在碗内盛满饭,上面放鸡、鱼、肉、蛋之类的菜,名曰“有吃有剩。”次日,这碗“剩饭”与“衣食饭碗”里的饭菜一起炒热,全家人都吃,表以后生活衣食无忧、富裕幸福。

10、待舅爷农家有俗话:天上老鹰最大,地上舅爷最大。舅爷护送新娘到男家时会受到隆重的礼遇:门图到路口举铳放炮8响,以示热烈欢迎;新郎亲自出门迎接。与舅爷换帖后将他迎进客厅,一起坐于上首八仙桌上。“二爷”则代表舅爷给厨师、茶担师、伙夫、门图等众送发糖果和香烟。本家老娘娘、老相公也会给舅爷送上红包、名叫“抱舅利市”。

新郎陪舅爷朝外坐于正桌,二爷及随从坐于两侧。桌上放糖果、花生、瓜子、糕点、橘子等小吃。少顷,茶司献茶。今日茶司为舅爷等众献茶,礼仪特别隆重:其茶为“盖杯香茗”,茶盅内沏香茶,盅口有盖。茶司手托茶盘,躬背曲腰,三进三退,敬献香茗,不管是进是退,其脸始终向着贵宾,且面带微笑。进退时身不晃、杯不侧、水不泼。此仪名“三道茶”,也称“跳板茶”。

“三道茶”刚过,小孩、妇女等众一涌而上,将桌上糖果小吃一抢而空,不论抢得多的还是少的,笑着,嚷着,跳着,大家都很开心。整个客厅里充满了热烈欢乐的气氛。

品过“盖杯香茶”,男家正式摆酒招待舅爷一行,坐次与陪同与上相同。

舅爷辞别时,须到新娘房中撒一把铜钱或铜板,撒时不能回身、也不能回望。意思是将新娘放心的留下,无后顾之忧。

11、祭祖大喜不忘先祖。此日晚,男家要举行一次祭祖活动,恭请列祖列宗回家吃喜酒。其仪式颇隆重:中堂拼排两张八仙桌(台缝务须南北向)。由厨师做一桌丰盛的祭菜,另备甜糕、团圆、馒头、糖果、花生、瓜子、红蛋、甘蔗(带根、梢)等,一起供于桌上。祖先一律向外坐,所用酒盅、筷子与过年时同。桌前摆香案烛台,地上铺红毡毯。老相公老娘娘先点燃香烛,而后到门外燃放炮仗,通知并恭迎祖宗回家赴宴。稍顷,老相公手执酒注在盅内一一筛酒,然后按辈份(第一列为父母、第二列为长子、媳,第三列为次子、媳……)挨次同跪于红毡毯上,叩拜祖先,虔诚默告:“感谢列祖列宗荫庇,常祐晚辈儿孙满堂、世代荣华富贵、吉庆有余……”之后,新郎在前,新娘随后,为祖宗一一敬酒。待焚香过半,酒过三巡,祭祖仪式遂告结束。

正日后的第二天为“后三朝”,此日,有的地方要祭祖,也有的地方新娘携夫婿回门,即回家探望父母。回门时男方备两盘礼品,一盘装“定胜糕”,另一盘装粽子。女方收下一半礼品,另一半合并成一盘返还给男家。另备一盘糯米甜心团子,盘顶放两只“呒心团子”,此仪表男女亲家之间、夫妻之间互不猜疑、互不存心。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海虞镇文学协会供稿)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 新娘 男家 茶司 新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