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忆艰苦创业办广播 ——纪念常熟广播事业创办60周年

□徐森林

1956年2月5日,在当时常熟县城西中巷仅一上一下两间房的一座小楼里,发出了“常熟县有线广播站现在正式向全县广播”的声音,从此,解放后常熟的广播事业诞生了,到今年2016年已整整经过了60个年头。60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广播人的辛勤努力,常熟的广播事业与其他各项事业一样,经过艰难曲折,逐步发展和完善,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具有了现代化的规模,从单一的有线广播到现在具有无线中波广播、调频立体声广播,在农村不少地方仍然保留着有线广播喇叭。

我从18岁参加广播工作一直干到退休,经历了40多年的风风雨雨,是常熟广播事业发展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现在虽已退休10多个年头了,但仍对广播电视事业感情很深,感受颇多。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常熟广播事业创办60周年,心里总想说点什么。

1956年刚开始办广播时,从县广播站通往各乡、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广播喇叭,是根据当时国家邮电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的有关文件规定,利用电话线输送的。广播时间不能通电话、通电话时间不能放广播,所以广播时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刚开始每天两次广播时间仅1小时,后增加到2小时,节目主要有本地新闻、天气预报、记录新闻和报纸摘要等。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社)以下根本无广播喇叭,当时包括后来划给沙州县的10多个乡在内,全县仅200来只广播喇叭,音量很低,耳朵要凑近喇叭才能听到声音。到了上世纪60年代,在梅李、支塘及望虞河边大生窑厂附近等几个地方建立了中心放大站,从中心放大站到下辖公社之间开始尝试架设广播专线。那时是计划经济时代,物资紧张,什么东西都要靠计划供应。架设广播用的毛筋竹、铁丝、瓷瓶等都是计划物资,要到有关部门批计划才能买到。后来从县到各公社开始架设广播专线用上了大的毛竹杆,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实现了从县到各乡公社广播专线化,从此广播时不再影响通电话,广播时间逐渐延长了。但由于质量问题广播和电话经常互相串音,邮电局和县广播站的技术人员要研究查找原因,解决串音问题。

到了60年代后期广播事业发展很快,全县33个公社、镇、场都办起了广播放大站,因仍是计划经济时代,物资仍很匮乏,特别是扩音机,正规工厂生产的大功率机很难买到,而且经费也紧张。那时国家号召和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我们县广播站就想方设法自己动手装配扩音机。自装扩音机技术上没问题,但器材物资紧缺,正如常熟人讲的一句歇后语,“叫化子吃炒三鲜——要一样呒一样”,白手起家,自装扩音机机架要用小型角钢,绕变压器要漆包线以及大功率电子管,都是紧张物资,我们都千方百计跑有关单位申请计划,到处求援采购物资。还添置了钻床、电焊机、沙轮等工具,技术人员自己动手,一专多能,从学中干,干中学。如电焊等活过去从未干过,只能慢慢摸索掌握,经过几年的努力,自装了几十台300W扩音机,解决了公社站扩音机紧缺问题。后来广播专线毛竹杆改换水泥杆,我们在水北门原衡器厂旁边办起了水泥预制场,自己浇制电杆(小方杆),经过几年时间基本上解决了专杆专线的需要;后来广播喇叭紧缺,我们又办了自制喇叭厂,虽然生产的是塑料盆架喇叭,但也解决了广播大发展的需要。随着国家经济形势好转,物资逐步丰富,才逐渐更换了铁盆舌簧喇叭,再后来又用上了动圈喇叭,音质音量才有了很大的改善。

有一个时期广播专用铁丝非常紧缺,所谓专用铁丝是镀镍铁丝,不容易生锈很耐用。我们用的都是省广播事业局批的计划,如用民用铁丝容易生锈,为了延长广播线使用寿命,有人发明了铁丝涂煤焦油可以延长铁丝的使用寿命。上级主管部门推广此技术,涂煤焦油只能在架空线操作,煤焦油要加热,温度很高,干这活不容易,有一定的危险性,广播站人员全力以赴,包括站领导也带头参加。如果高温的煤焦油滴到皮肤人要烫伤,溅到衣服上无法洗掉。做一只铁皮匣子装上滑轮架到线路上,下面的人用绳子拉着走,这样煤焦油就涂到了铁丝上了。

那时,我们广播站的记者下乡采访大多数地方要乘轮船,没有小录音机,都是几十斤重的大录音机,下乡用扁担挑了设备去采访是不作怪的。

诸如此类的事例很多很多,限于篇幅只能简单举几个例子。

60年是一甲子,沧桑巨变,常熟广播今非昔比,愿常熟的广播越办越好,事业越来越兴旺,这就是我一个老广播人的心愿。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 徐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