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师专记忆之二 | 民以食为天

文 潘建峰

八十年代初读师范不用交学费和书费,而且每月发饭菜票,菜票有十几元,那时一般工厂青工的工资只有二十来元,我们能有十几元的菜票算是很宽裕的了。食堂里菜肴的丰富更是让我大吃一惊,跟高中寄宿时的伙食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读高中时,我们寄宿生要自己带米到学校,菜金是每天一毛一分钱,具体的分配是早晨一分钱咸萝卜,喝稀饭,中饭和晚饭都是五分钱菜金,八个同学一桌,站着吃饭,菜常常是一大盆汤,白菜汤、萝卜汤之类。每周两次改善生活,加一盆红烧猪头肉。每桌一个小饭桶,为避免盛饭时争抢,八位同学轮流负责给全桌同学盛饭,那个小饭桶常常被刮得光光的,找不到一个多余的饭粒。晚饭后还有三个多小时的夜自修,回到宿舍里,常常是饥肠辘辘。

读师专以后,早餐有稀饭,也有面条,还有包子、馒头、油条供应,午饭和晚饭也尽可以放开肚皮吃饱饭。菜肴有几样至今记忆深刻,食堂里常卖一种大肉圆子,镇江叫“毡肉”,尽管里面掺了不少面粉,但肥嫩可口,才卖一毛五一个。镇江盛产香醋,糖醋小排也是常吃不厌的,两毛钱一份,食堂师傅舀起满满一勺,扣在我们伸进窗口的菜盆里,菜盆常常是往下重重一顿。记得最贵的菜是初春时的清蒸刀鱼,五毛钱一小碗,同学仁忠曾作文说有一次在刀鱼下面吃到了一大块鲥鱼,如今读来,真有天方夜谭之感。仁忠和另外两位同学吃饭时一直分工协作,分别去排队买菜和打饭,三个人的饭菜票合在一起用,如此吃法,每天几乎都能把食堂的菜吃个遍。

食堂的饭菜已是够丰盛的了,但因为学校地处闹市,还时不时要上街换换口味,当时解放路上有家水饺店,水饺每两需花一两粮票、一毛七分钱,纯肉馅,我一般每个月要去吃两三次,每次半斤。夜自修结束后,有时还要到校门口小吃店吃一碗小馄饨,三毛钱一碗,不要粮票。路边的小摊也有小吃卖,我们买的最多的是“油墩子”,面粉加水调和,掺入萝卜丝拌匀,用一个十来公分长、四五公分宽的两头带圆弧型的勺子舀一勺放到小油锅里炸,一会儿就能起锅,又香又烫,因为掺了萝卜丝,还很脆,只要一毛钱一个。对门宿舍的班长赵桥他们常常在夜自修后凑钱让陈良和到校门外买,良和兄上学时不知为何得了个绰号叫“阿贵”,大概和当时正在学鲁迅的作品有关,阿贵买回来的油墩子和所给的钱总是对不上数,面对疑问,他总是气急败坏地争辩,并声称再也不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差事了。但用不了几天,一旦大家凑好钱,又乐颠颠地去买了。

深秋和冬季,校门外马路边常有熟玉米卖,卖玉米的大多是城郊来的十五六岁的女孩子,戴着头巾、穿着破旧的棉袄蹲在马路边卖,瑟瑟寒风中,脸蛋常常冻得通红。我不喜欢吃她们卖的那种粳性的黄玉米,但在镇江十五中实习的那段时间,我买了很多次那种黄玉米。白天见到的都是十五中衣着鲜亮的学生们,每天课间他们还能喝一次牛奶或豆浆。郊区的农家孩子和他们相比,反差实在是太大了。买几把其实不想吃的玉米,内心是希望那些孩子能早点卖完,早点回家。

但我毕竟不是吃货,那时师专功课很紧,星期天的时间,我多数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去水饺店时,要经过一个新华书店,拐进去看到想买的书,那么本来准备吃水饺的钱就用来买书了,买过字帖,买过《说文解字》和《史记》。商务印书馆第一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当时价值五元四角,我买了一本后,那段时间就乖乖地在食堂吃饭。《现代汉语词典》现在已更新到第六版了,但那本第一版我依然保存着,这是我有生以来查得最多的一本词典,它陪伴我度过了那艰辛的求学岁月,它教会了我很多知识,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的精神食粮。

(海虞镇文学协会供稿)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