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内向不是一种劣势

文/本报记者

金玮一般来说,外向的人更受人欢迎,而内向者则容易受到忽视。因为,外向者走到哪里都光芒四射,有着无数好友相伴,处理人际关系也显得非常轻松;而内向者则基本躲在被人忽视的角落,只有寥寥几个好友,也不善与人交流容易被人误会。于是,人们都希望自己变得外向一点,甚至一些内向的人会产生“怒己不争”的感觉。

然而内向还是外向,这并不是一对容易比较优劣的名词。安静地沉寂在自己的思维中,窥探心灵的力量;还是积极地融入到周围的环境里,感受世界的奇妙。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有着完全不同的形成原因,更有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彩。对于内向者来说,与其违背本心让自己变得“外向”一点,不如了解和接纳本真的内向性格。

性格成因 与外向者长久相伴

内向与外向,是一块硬币的正面与反面,无法单独存在。因此,一个内向的人身边,必定有一个外向的人长久陪伴。性格的形成需要回溯到孩提时代,所以内向性格的形成往往与外向父母的性格有关。

一般而言,孩子的性格会与自己喜欢的某一位朝夕相处亲人的性格相反。这很容易理解,当孩子喜欢的那位亲人性格比较外向时,那位亲人的外向就会成为硬币的正面,孩子就会在长久的生活中,逐渐将自己变为反面的内向性格以维持两者之间的关系平衡。

性格外向的人擅长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让别人接受,这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索取;而内向的人则比较乐于倾听别人的想法,这则是一种精神上的付出。当付出与索取平衡时,关系便会长久而持续地延存。

孩子内向性格的形成,便是与外向父母长久相伴的结果。孩子在倾听外向父母想法的同时,为了维护关系的他们会非常配合,于是长久扮演“信息接收者”的孩子性格便会内向起来。相反,内向的父母潜意识里会非常希望孩子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就会变得非常外向。

 

改变之难 多份关系多份损耗

我们知道了内向者性格形成的原因,就理解了他们内心的思维模式。内向的人在维护人际关系时,在精神上习惯于付出,而自己又不太愿意索取。这导致他们在建立人际关系时,会非常地被动与困难。

精神上习惯付出,现实生活中他们就不太会拒绝别人的请求;内心又不太愿意索取,这导致他们不会主动求人办事。于是,在人际交往中内向者的问题就来了。他们每建立一个关系,对他们而言就意味着整体上多一份损耗。于是,为了自我保护,他们不愿意建立过多的人际关系。

所以,尽管内向者渴望自己变得外向一点,但内心潜意识里 “应人容易、求人困难”的性格种子,导致他们很难让自己外向起来。当然,现实中也有不少自小内向的人,长大后给人外向的印象,但这一切都只是表象,笔者就是其中一个。

小时候不愿与人交流的笔者,总希望自己外向一点,引起人们的注意。于是,本科时选择新闻学的专业,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善于交际的记者。可是当笔者胜任记者这份工作后才发现,除了采访时会带上侃侃而谈的“外向”面具以外,平时的生活依然保留着童年时与外向父母的相处方式,更习惯于听别人说话。

 

优势所在 内心充实而满足

当一个内向者接受自己内向的事实后,一切都会变得顺其自然起来。外向的人善于在外面的世界寻找乐趣,获得认同;内向的人则更愿意静下心来与世无争,无需外界的帮助就能让自己内心变得充实而满足。

内向,并不意味着木讷与无趣。他们依然可以在朋友面前,从容自若地瞎侃,引经据典,谈笑风生,博得大家的喝彩;也能够在与不熟的人相处时,沉默是金避免不当言行。长久以来,我们说内向不好,其实更多的是在对那些“不理睬他人好意,冷漠相待、说话不看场合的低情商行为”排斥。时间久了以后,人们就武断地把“孤僻”与“内向” 划上了等号,便成为了对所有内向人士的误解。

笔者也曾无数次为自己的不积极主动、交友稀疏担忧过,怕自己这样会遭到很多人的嫌弃。但事实上无需担心,内向且不主动并不是一种劣势。除了人生难得的几个挚友,其他人是否要与之深交,这并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是否有真才实干,当问题摆在面前的时候,自己能否妥善地处理它。

简而言之,只要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让自己的内心感到充实,这才是关键。而且,内向者交友时一般不会过于粘人,与人交流时不需要过多占用彼此宝贵的时间,会留下各自的空间。只要能帮助到别人,同样能建立起良好的友谊。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金玮]

标签: 治党 人民日报 从严 评论员 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