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石台散记之二 山中的岚霭

文 刘红

我们去矶滩乡的那天中午,下了一场透雨,据说这里已是好一阵没下雨了。雨过后,老余家四周的山顿时都云雾升腾。这景象令生活在平原的我们十分新鲜,简直要惊呼了。

走上老余家的阳台,正面往东南望,一长条连绵的山,上面云烟袅袅。有的山头被云雾覆盖了,跟天模糊了界限;有的山只是山腰里有云雾,像缠着白色的绸带。那些云,缓缓飘飞,起伏多变,那缥缈的境界,让人产生突然的奇想:这山上要有“仙人”降临了!

而转到老余家后面的阳台,看到山离房子只有几十米,那飘着的白雾似乎触手可及,雾中的绿树似乎更绿了!

雨,把一切都洗了一遍。本来就美的青山绿水,更加洁净美好。

我们沿着村里的路一直走向南边的山。山下,有玉米地、西瓜大棚、菜地,木耳地,一片片在路边随意展开着。远处是村屋,绿地,青山,白雾,相映成趣。心里便感慨:这里的人们怎么就随意地生活在这样的画境中呢!

开始羡慕这个村里的人,向往这儿的生活。村里有好几家在造房子,他们叫“作房子”。房子“作”的都是两层楼,或是两层半楼,最顶上半层作储藏室用。村里人的生活条件也挺不错,山下的平地大多被远来的承包户承包去了,做成蔬菜大棚。自己有些小块的地,种一些自家吃的蔬菜。而山上的林子也是分包给各家各户的,主要用来种茶叶、竹子和栗子。茶叶是山茶,相对平原地区,更少污染,或者可说是没有污染。茶叶收获时,大多数鲜叶采下来就卖给了合作社,也有人家把鲜叶给人加工成茶叶,自己喝或送人。竹林主要收获竹子和竹笋,竹笋大多晒制成笋干。笋干和栗子大约也都卖给来收购的人。这些经济作物就是他们的经济来源。但显然,靠这些收获还不能够变得更富裕,他们还要找些另外的致富门路,像老余就有杀猪和做豆腐的手艺,有的村民主要种木耳。有些村民没有致富手艺,便出外到别地去打工。

老余家所在的村子,有不少人在外打工。村里有一人在外做工程,做得非常成功,就把村里人都带出去了。那个“成功”了的人,是个有情有义的汉子,他从去年开始给村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两百块钱的养老金,他表示要坚持发下去,一直到老人终老。

我们到矶滩乡第一天就心情激动,像孩子一样“欢呼美好”。这种情绪一直持续至依依不舍地离开。

在矶滩乡的第二天,天也下雨。

那天早饭是到镇上小吃店吃的稀饭和锅贴饺,还有粑。粑是一种面饼,里面包有腌过的豆子一类蔬菜馅。锅贴饺和粑都挺好吃,只是太油了些。此两样都是在油锅里煎熟的。小吃店品质挺不错,一个细节是,他们给顾客用的餐纸是正规的质量很好的抽纸,不是低劣的卷纸。

吃过早饭,我们没准备去哪里,便打着伞在城建先生家门口呆立着。呆立着望雨中的秋浦河和对面的山。雨,下得痛快淋漓,山在雨里静默着,四周一切也静默着。天地间,仿佛一切都凝固了,只有迷离的雨和雨中的美景。

就这么无所事事地呆看,感觉时光的流逝,这样的光景也真好啊。

肖同学和城建先生说,我们去小婷家看看吧。肖同学总是放不下小婷。

我们去了小婷家,她家是旧式的徽居,一个普通的农家。肖同学看小婷读书,检查她的作业。我、周同学和大胡子在四周闲走。

这个下雨的中午,小婷奶奶说就在这儿吃饭吧。我们一致要求只吃蔬菜(因为前日城建先生招待我们太热情,吃了很多好菜),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后,我们便跟着小婷奶奶去菜地摘菜。

她要摘些空心菜,摘些茄子和黄瓜。小婷奶奶的自留地就在山脚下,种的茄子是白色的,小而圆;而黄瓜也是白色的,并且粗而壮呢!看来这里的蔬菜跟别地有些不同。摘菜时,我们又看到了山上白雾缭绕,飘飘停停。

摘了菜,回小婷家去,要经过她们的同姓亲戚家。我们随意地到她家参观,他们都很热情。这家是新起的楼房,后面的阳台就仿佛搁在山坡上了,人从阳台上一脚就能跨到山坡上去——景色很特别呢。在山边的阳台上,女主人从葡萄枝上摘了一串葡萄给我们吃,那葡萄真是清甜好吃——要知道她那株葡萄藤上,一共也只结了三四串葡萄呢。

这里靠山脚都是新造的两层楼房,政府有规定,造的式样要完全一致,并且一律用蓝瓦。小婷叔叔家的楼房造了一半,瓦已经盖上,是红瓦,说是必须要在上面刷上蓝色的漆,弄成蓝屋顶才能够通过验收。

(海虞镇文学协会供稿)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