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历史文化小故事

文 章云溪

福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东晋咸康七年至唐武德七年(公元341――624年)先后为南沙县治、常熟县治所在地。它不仅是政治军事重镇,而且是个天然渔港,历来经济繁荣,人丁兴旺。现列历史文化小故事四则,以供读者飨赏。

官民抗倭寇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偷渡在福山登陆,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刚上任的常熟知县王鈇,进士出身,浙江东阳人,善体民情,敢于抗击,遂招募兵勇,带头杀敌,首战告捷。檄收海壖大豪改邪归正为黎民敬重。时倭患起,常劫掠福山一带,入侵内地,王鈇又募集民勇数百人,立耆长训练,并亲自教射。常熟县城失修颓废,即集资率众施工加固。嘉靖三十二年,倭寇又登福山入侵常熟,王鈇率兵迎击,射杀寇首,倭退。次年倭寇再度入侵,又带兵在三丈浦大败之,烧毁倭船27艘,杀寇150人,溺死无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五月二十四日,王鈇在让塘战斗中受创殉难,写下了常熟抗倭史上光辉一页。

福山塘种竹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带兵镇守福山沿江一带,曾驻军福山、谢桥。当时倭寇乘东南风起,驾驶帆船,从福山港侵入,杀人放火,掠夺财物,沿江百姓,民不聊生。戚继光一面招集民勇抓紧操练抗击,一面号召百姓在福山塘两岸种竹。倭寇来犯时,戚继光组织民众以竹竿削尖为武器,干扰倭寇入侵。倭寇的钢刀虽然锋利,但不及竹竿长而易刺。在绵延18里长的福山塘沿岸民众风涌种竹,万箭齐发,声势浩大,倭寇不战而栗。如今福山塘依旧修竹成林,是乃戚继光抗倭之遗迹。

殿山聚福塔

殿山,古名覆山。后梁乾化三年(913年)改称福山。宋朝因建东岳圣帝殿称殿山(一说因元末张士诚拟在山上建银銮殿称殿山)。殿山上古有大慈教寺,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相传鼎盛时有殿舍半兆,5048间,占地120亩。殿山东有褚太尉庙,建于元末。褚太尉,名伴哥,福山人,时海运有功,奉为河神,可保佑百姓出海无险,故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民间要举行庙会。聚福塔在殿山顶。始建年代有两种说法,一说建于南宋,与梅李聚沙塔同时。一说建于明嘉靖年间,为防倭骚扰用于瞭敌。原为七级砖塔,有石级直达塔顶,每块塔砖均有“聚福塔”三字。至1927年,塔历经风霜破残不堪。常熟籍作家吴双热在他编辑的《饭后钟》续刊第一卷第九号上写了一首《劝修聚福塔》的诗,诗曰:“七级浮屠势欲坍,福山不福风成灾,为民聚福先修塔,造点无量功德来。”虽作宣传影响颇大,但当时战火纷飞未能实现。后略加修缮到1978年全圯。改革开放后在原址重建,现塔身坚固外观壮丽。

福山港鲥鱼

常熟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水资源丰富,长江流经常熟北境,属常熟境内的江面为109.75平方千米,江岸西起芦浦塘口以西,东至白茆塘口,长约31千米。江面宽阔资源丰富。福山历来是个渔港,繁荣兴旺。

鲥鱼,是苏南长江口一带特有的风味水产,无论是清蒸、红烧均鲜美可口,而且鲜中藏着膏肥,有别其它鱼种。是长江“三鲜”之首。这种名贵水产,只限在虞澄一带特有,捕捞季节只在端午前后,可谓奇货,身价百倍。

传说鲥鱼原名魱[hú]鱼,本是西王母瑶池里的仙女,后因触犯天规,被罚入东海,变成魱鱼,因长得漂亮,被龙三太子收作侍从,有年五月,龙三太子带着魱鱼去鄱阳湖相亲,路经福山港,冲了张天师的法事,被天师拿下,待午时开刀祭台,后被福山姑娘救下,才逃回东海,龙三太子得救后,为报答福山百姓之恩,每年五月初,都要派魱鱼到福山港,由于能按时来临,人们就称它“鲥鱼”。

(海虞镇文学协会供稿)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