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把孩子的挫折当机会

文/本报记者 金玮

从无败绩的常胜将军,很难理解失败的滋味,直到他真的遇到了滑铁卢。没错,绝大部分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陷入山穷水尽的困境后,才能修得柳暗花明的“好运”。大道理人人都懂,可遇到具体的挫折时却依然会手足无措。

上个月,就有一位女学霸因为中考发挥失常,而无法进入理想的高中。她的母亲便与笔者取得了联系,探讨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当前的低迷情绪。实际上,母亲完全没有必要如此着急,让孩子细细品味这份挫折,更有利于她成长。下面,我们就通过这个案例来分析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教育时经常犯的错误。

 

误区一 过度关注失败

女学霸中考失利后,心情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但望女成凤的家长却更为焦虑,他们时常会在暑假里督促女儿“再也不能松下读书这根弦”。每天下班回家,他们看到女儿时,第一句话便是“高中的书今天预习了多少?”

但令父母想不到是,以前根本不用督促,女儿也会非常高效预习完下学期的课程。可现在,女儿尽管每天都会读书,但始终无精打采,而且整个人也变得意志消沉起来。一听到父母问这个问题,女儿脸上就显得非常苦恼,“完全不像学霸样子”。于是,父母对女儿的学业就盯得更紧。

不过笔者很快发现了其中问题,因为女学霸的中考失利,父母对女儿假期里的预习更加关心了。实际上,这并不只是关心孩子学业那么简单,而是父母对孩子的学业产生了焦虑。正是父母在得知女儿中考失利后,内心产生了以往没有的焦虑,而他们询问女儿预习进度,则是希望了解到女儿 “用功的状态”,以此来缓解他们内心的焦虑。

但他们不知道的,自己内心的焦虑情绪,却在通过这种以前暑假不曾有过的“关注”,传递给了学霸女儿。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发现女儿“完全不像学霸样子”的原因。考试失利后自己本来就很焦虑,父母又把他们的焦虑投射到了自己身上,导致她更加焦虑。过度关注子女的失败,只会增强女儿的负面情绪体验,这么做真的弊大于利。

 

误区二 力求早日摆脱

不过,两位家长也知道女儿比他们更焦虑,于是母亲便来咨询笔者,希望提供给他们帮助孩子早日摆脱当前焦虑情绪的“良方”。对此,笔者却并不认同两位家长的这种想法,因为这么做只会让孩子失去体验挫折的机会。

一方面,对本身就是学霸的孩子而言,中考失利是一个很大的挫折,本身就要花一定的时间去体验去感受,大部分人都不能逃脱这个心理规律。如果使用所谓的心理学技术,去强压焦虑、不安、自责等各种不良情绪,只会掩盖问题而无法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人之所以内心不安,是因为对某种事物不了解所致。就像这位女学霸一样,从小到大就一帆风顺,很少知道失败的滋味,所以突然间中考的失利对她打击很大。但如果立马帮她摆脱当前的负面情绪,则会让她失去感受挫折的机会,导致她对挫折的认识更加模糊,内心就会更加害怕失败,这并不是一种良好的选择。

只有静静地让孩子感受自己的失败,才能最终走向更好的成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敢不是真正的勇敢,而是鲁莽;只有认识到恐惧后,再展现出更加理性的勇敢,这才是真正的勇敢。

 

误区三 重结果而轻原因

咨询中,笔者问过家长“你们觉得孩子这次中考失利的原因是什么?”那位母亲非常简略地概括为“孩子不认真”。是啊, “孩子不认真”五个字,包含的范围太广了,绝大部分问题都用这五个字来下定论。

说实话,这样的概括令人感到迷茫。大部分考试,只要认真学习都能取得理想成绩,所以把考试失利归因为“不认真”,完全就是一句废话。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时,都只对不尽如人意的结果感到愤怒,而没有耐心与子女分析原因。

这样的经历笔者深有体会,从小到大笔者只听到家长说“你能不能认真点?”“你能不能有点城府?”“你这都不懂?”可从来不会与笔者去分析,怎样的学习方法适合笔者、交谈中怎样寻找他人感兴趣的话题。总之,就是只会把问题高度概括,而不会为孩子剖析当前的具体状况。

孩子面对挫折时,家长无需告诉孩子“错得有多糟糕”“错了要记住教训”这种毫无意义的话语。而是要与孩子一起分析, “我们可以在哪一个方向努力一点”“这次我们疏忽哪一个问题”。只有这样把原因具体化的挫折教育,才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金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