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铜官山上石船诗

文 王芳

在江南常熟紧靠长江边的福山有一溜泥丸似的土山,高的也不过五十来米,低的仅有十几米,恰似一根地下的竹笾上长着串刚刚冒出的小竹笋。

这铜官山的名称也是个说不清的迷。有说那里造过十八顶铜桥,有说那山像古色古香的铜官帽,不一而足。实实在在的倒是铜官山早在唐朝前期就已经是常熟的县治,确是一点不假,有史可查的。唐朝大诗人王维在福山(古称覆釜山)闻名海内的大慈寺也留下过一首《饭覆釜山僧》的诗呢。那么,这铜官山上的那“洞庭汪题”的石船诗又是怎么回事呢?这还真有些由来,先说说石船诗左下方留下的几行有些依稀可辨的小字,讲的是有位毛厚的老者吧他与“筱虹”几位慕名游玩铜官山,也不知怎么着,他们发现了山腰的岩壁上隐隐约约地露着几行刻勒的字,想来他们一定是很有书卷气的文人骚客,发现了不知何朝何代留刻在上面的这首石船诗,上面早已被荆藤苔藓所遮掩,扒开来读着读着是兴奋不已,就像在野外考古的专家发现了遗落在民间的国宝。为了不让这首令人称颂的诗再被历史尘封,几天后他们带上了工具特意“复临斯地”,“除荆棘去苔藓”“镌而新之”落款是“毛厚誌”。那么这又是一首怎样的诗让他们重上铜官山大动干戈,而乐此不疲呢?那就不妨让我们来细细品味一下这首《石船诗》吧:

闻道岩间有石船  登临始信不虚传

帆凭老树风前挂  缆藉闲藤雨后牵

亘古未经江面浪  至今犹宿岭头烟 

如何不泛桃花渡  停泊山溪几百年

这首诗不仅美在它的诗情画意,读起来抑扬顿挫,更在于诗中情深意重的韵味,读着读着让人的心中不由平添了几分凝重,几分责任,几分豪气---

正是毛厚他们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才将这民间的国宝有了异样的光彩,有了永久的生命。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不正是像毛厚他们一样的先人一代又一代地承传至今的吗!尽管再后来的人由于岁月的久远,将“岩间”的“間”这个繁体字误成了“阿”,就像好端端的一个古瓷器上有了令人惋惜的甚至是无法弥补的破损,我们还是那样一如既往地珍爱,还是那样孜孜以求地不舍。因为养育我们的是可爱的祖国,滋润我们的是深厚的文化!

写到这里,我又忍不住要叙述一个与石船密不可分的美丽而又动人的传说:我们江南的孟姜为找远在塞北筑长城的范喜良,历尽千辛万苦到了铜官山,那是一个风高浪急的夜晚,孟姜孤零零地站在山腰,望着一望无际巨浪滔天的长江,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想着杳无音信的丈夫,孟姜不由悲从中来,伏在岩凹里伤心地嚎啕大哭,那撕心裂肺的哭声感动了山里的神仙。于是,他在孟姜坐的岩凹上轻轻一点,顷刻间,那岩凹竟然变作了一艘石船,立刻载着孟姜,仿佛是从山上飘下的一朵云烟,驶出了铜官山下的桃花渡,一路劈波斩浪,生生地将孟姜安然无恙地送过了天堑长江。直到今天,那岩壁上还鲜明地留着个神仙的手指潭---

呵呵,一个小小的铜官山,就蕴含了那么多动人的人文故事,让我们家乡的底蕴变得如此的深厚,如此的久远。那么,我们古老的祖国母亲呢?那是永远看不尽的灿烂,永远读不完的伟大!

(海虞镇文学协会供稿)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