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网络中国节·清明】在清明祭中凝聚前行力量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清明节是我们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也是承载中华民族深厚的孝道文化、凝聚宗族的情感象征和精神归依。清明扫墓,踏青插柳,八方儿女跋山涉水回乡祭祖,万千青年踏进陵园缅怀英烈,在生者与逝者对话中凝聚新时代的前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清明节,除了扫墓祭拜祖先,表达子孙对先人的追思外,更重要的是倡导孝道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孝亲感恩、传承家风,传统清明节奔涌出以家为核心的情感热流。清明祭祖,既是了解民情乡风的契机,也是触摸中国传统文化的“脉搏”。博大精深的孝文化,有着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每一次清明祭,都是加强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中国文化的自信力。

缅怀逝者,重在真诚;祭祀先辈,贵在“走心”。“寂静青山人陡涌,冥钱烛纸祭先陵。”曾经这是诗人笔下的祭祖场景,但只要追思不变,怀念长存,则风俗可易。不焚香、不上供、不燃放炮竹,一束菊花、一个鞠躬、几许默哀、良久静思,代之以新鲜的祭祀方式,昭示出时代之新、观念之新。过程简洁却不简单,仪式肃穆而不敷衍,情感饱满而不轻慢。网上祭奠、鲜花祭奠、居家祭奠等文明祭扫形式,同样能够表达生者对逝者的追忆。神圣的生命交流以文明低碳的祭扫方式成为新的风尚,既为文明画卷添上精彩一笔,也为城市环境增添一抹清鲜绿色。

以简约、环保的文明方式寄托哀思,突出缅怀逝者德行、弘扬先人品格、实现前辈夙愿,是祭拜主旨。于一个家族来说,追忆祖辈和先人,是家风使然,而于一个民族而言,祭奠先烈和英雄,是责任与担当、价值与使命使然。

1937年清明节,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之际,毛泽东写下《黄帝陵祭文》,是他与同志们以“万里崎岖,为国效命”的情怀,不畏“频年苦斗,备历险夷”的真实写照。我们当铭记每一位为民族大义舍生忘死的先烈,他们永远长眠在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上,也永远地活在人民心中。

“公辞六十载,今夕且当归。”今年清明节前夕,第五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荣归故里。“山河无恙,接您回家”,无数网友在网上深情留言,正是浓厚家国情怀激发起的强烈共鸣。如果我们从集体认同的角度来理解,清明节也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历史的缅怀、对家国的珍视。我们缅怀,既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向未来的坚定出发。让英雄丰碑矗立心中,让英雄精神薪火相传,我们在新时代接力前行就有了无比强大的力量。

朴素的孝文化绵延传承,文明祭扫成为新的风尚,勤劳善良的中华儿女在春天里慎终追远、祭奠先人,纪念英雄、感恩烈士,将人生理想和家国情怀相连。清明祭,无论是念亲恩还是祭先烈,都能凝聚起前行力量,使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阔步前进。(李群)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章静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