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用多元思维处理家庭关系

文/本报记者 金玮

家庭成员之间吵架往往以争对错开始,刚开始只是想讲道理,指出对方的错误,但越讲心情越差,最后恼羞成怒,口无遮拦,总想用最难听的语言击倒对方,各自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一方。

然而,究竟谁是对的呢?其实,吵架无好语,所以也分不出对错的。对于家务事,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似乎都是对的,但得出的结论和感受却会完全不同。用一元思维站在单一角度,只会得出非黑即白的片基论断;只有用多元思维,才能厘清成员之间的“界限”,营造出既亲密又自由的家庭氛围。

 

一元思维:非黑即白制造对立

“我儿子就是不听话,这件事你觉得他错在哪?”不久前,笔者被一位家长连续用这个问题问了三遍。于是,笔者就不得不思考这位家长思维方式的问题了,他的家庭矛盾就是被他的一元思维制造出来的。

事情是这样的,家长为孩子找了一份“人人羡慕”的工作后,就去问孩子“去不去”。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最终拒绝了家长为他物色的工作。为此,家长不断在孩子面前强调这份工作是多么“体面”,他们为找这份工作付出了多少“代价”,儿子应该要“珍惜”。

面对家长的倾诉,笔者可以理解,但他连续问三遍“儿子错在哪里”却暴露了问题的本质:他认为自己是绝对正确的,儿子必须听他的。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家庭矛盾,完全不去理解孩子的想法,便采用强压手段逼迫孩子从命,这不出矛盾才怪。

一元思维里,任何事情的评判标准只有一个,符合这个标准就是正确,不符合这个标准就是错误。案例中,家长认定的标准就是,物色的工作是“十分舒适、寻找不易”,所以孩子就得去就职。至于,家长是否征询过孩子意见,孩子是否喜欢这份工作,他本身的职业规划是什么,这些问题家长都很反感,因为这违反了家长的标准,是错误的。

 

二元思维:理解对方停止争执

那么什么是多元思维呢?我们得先理解二元思维。我们用对“懒惰”性格的理解,来阐述二元思维的意义。第一感觉,懒惰这个词好像很消极,但它却对人类的科技进步带来积极的意义。

懒惰往往意味着好吃懒做、好逸恶劳,这种性格也时常令人反感。可正是因为人类有了懒惰的想法,才会激发动力去创造很多让人偷懒的发明。懒得走路,人类发明了汽车;懒得洗碗,人类发明了洗碗机;甚至懒得去商店买东西,人类发明了网购。这么思考,是不是发现懒惰竟然是个好东西?而这正是二元思维对懒惰的全新认识。

进入二元思维后,你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有他的观点,都是对的。在家长看来,自己为孩子找工作是对的;儿子不喜欢那份工作也是对的。只有双方都能理解对方观点时,他们才可能静下心来,意识到争执毫无意义,这才是解决矛盾的第一步。

但二元思维需要双方一同坚持,否则一方只会对另一方漫天要价,无助于矛盾的解决。

 

多元思维:厘清家庭成员“界限”

那么问题该如何解决呢?那就需要用多元思维来厘清“界限”,彻底解决问题。多元思维,就是跳出事情本身,从不同的角度、宽度和高度看待事情。事情不仅有一百种可对可错的视角,更有表象、动机、原因、情绪等其他视角。

就案例而言,家长无法释怀的地方在于,自己辛苦为孩子找了工作,孩子竟然不领情还反抗。眼前来讲,他担心孩子将来找不到好工作,又累又苦;长远来看,家长担心孩子脱离控制,会做出令他们操心的事情。

孩子反抗的原因在于,自己在不断成长,需要更广泛地去感受世界。幼时,还没有基本的危险防范意识,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需要依靠家长来帮助。如今成年,家长过度干预职业规划,则会阻断他获取经历和经验的机会。

案例中的家庭矛盾,其最本质的原因在于:孩子已经成年,而家长依然像对待未成年人一样对待孩子。所以,家长需要接受孩子成年的事实,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孩子则要学会独立摆脱对家长的依赖,在不断地抉择中锻炼能力,慢慢地厘清自己与家长之间更加清晰的“界限”。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金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