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书房里的时光

倪东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业余爱好文学。写小说和散文我是不敢想的,那是多么神奇啊。要写,就写“豆腐干”那么大的简讯试试吧。当时我的单位有份内刊《航运通讯》。奇怪的是,这上面从未看到我公司写稿人的名字,都是其他单位里的人写的稿。怎么,我公司有一千多名水运职工,这么大的企业,难道没有人来写稿?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我不服气,别人不写,我来写。那些日子,我扮演“土记者”的身份,白天下船队,到港口、航道、码头等地进行采访。晚上回到家里,把卧室当作临时的书房。小桌上摆着一支钢笔,半瓶蓝墨水,还有一叠格子拟稿纸。我在灯光下连夜写稿。完稿后,我把稿件装进信封里,贴上邮票,骑着自行车出门,把稿件投进邮局门口的邮筒里。

我的稿子在《航运通讯》发表后,对我的鼓励很大,特别来劲。在此基础上,我精心挑选一些好稿,寄给市广播电台。非常幸运,我的稿件被广播电台采用了。当女播音员甜美的声音播送稿子时,连我的名字也播了出来。我未免有些得意,就把这篇稿子播出的时间和标题记录下来,作为我写作取得成绩的依据。

我结婚时只有一间房,二十六平方米。很不错了。中间隔开,里面是卧室,外面是厨房。没有卫生设备,用马桶。哪来什么单独的书房呢?老百姓的生活在不断变化,邻居开始搬新房了,十分羡慕。妻子对我说,咱们也买新房吧。我说,好啊。生活总有缺憾。户型好,采光足,地理位置佳,房价贵。郊区的房子相对便宜,但偏远。妻子说,不着急,总会有办法的。这句话,她常常挂在嘴边。我大房子买不起,只买了一套小户。还是缺少一间书房。我就在院子里临时搭建一个棚,当作厨房。原来的一间六平方米的厨房,改为书房。

搬到新家后,还房款的压力大,房屋装修只得放一放。书房里很简陋,连像样的窗帘也没有,玻璃窗上挂着旧床单,临时凑合。没有铺地板,先用塑料地毯来替代。业余写作,不管我写什么,不管是我写得出,还是写不出,妻子都很支持我,认为我干的是正事。尽管我们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她在书房里仍为我添置了书柜和一盏落地台灯。我极为感动。夜深了,我在书房里看书写稿,妻子为我做了夜宵,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什么的,感觉很温暖。书房里珍藏了一把小提琴。那是我在兵团垦荒时,父亲送给我的礼物。我写的文学作品,通常妻子是我的第一个读者。

文稿寄到杂志社或报社副刊部,能不能发表?我不知道。只有耐心等待,往往希望渺茫,石沉大海。好在,我对投稿的失败是有心理准备的。一旦收到退稿信,我会把这种不好受的滋味咽到肚子里去。不会告诉别人。偶尔作品发表,我就会轻轻地推开书房的窗户,看看路边的小树,看看河里的小船。微风吹来,心情舒畅,感觉很神圣。

1995年9月,我写了一篇新闻,写的是水运企业的育龄妇女,大多分布在船上,流动分散。计生工作特别难。公司派人深入船队,把计生工作做细做实。公司由“老大难”变成先进集体。我用挂号信把这篇稿子寄给了《新华日报》,不久就见报了。时任总公司副书记吴凤英看到报纸后,不仅表扬了我,还奖励我三百元。

如今,我拥有三十平方米的书房,比以前宽敞多了。投稿不一定用文字稿邮寄了,电子邮件投稿很方便,拨动电脑的鼠标,轻轻一点,几秒钟一篇文稿就发出去了。马上就会收到对方的自动回复。这些年来,我在《中国作家》等文学期刊发表一些作品,参加了市作协组织的“最美常熟”等一系列采风活动。还有作品入选《常熟文学三十年》。这与我的生活变化和写作环境是分不开的。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的那些文友们抒写时代变迁,创作了许多充满着诗意的美文。他们很浪漫,不仅在家里写作,还可以在办公室、宾馆、公园,甚至在汽车里写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地点来写作。可我还做不到。我习惯在自己的书房里写作。只有在这里,闻着书桌上熟悉的味道,看着守着自己的妻子,写起来才得心应手。妻子在我的书房里配备了空调、电脑、电视机和沙发。在阅读写作之余,看看电视新闻,听听音乐,轻松自如。累了,就躺在柔软的沙发上闭目养神,感觉很幸福。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