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春蚕到死丝“方”尽 化蛹成蝶世“敬”仰——追记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现代乡贤方敬

【连网】  (记者 张晨晨 通讯员 宋芹)深秋的早晨,赣榆区宋庄镇任庄村的小路上人影稀疏,在一处小院,却有很多人络绎进出。他们神情肃穆、眼中含泪,或孤身前往,或携老扶幼,为一位老人作出最后的送别和缅怀。

2018年10月26日23点10分,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现代乡贤方敬因病去世,享年88岁。

昨天一早,方老的遗体安放在一张单人木床上面,一面鲜红的党旗覆盖全身。那个倾尽毕生积蓄200万元,帮扶家乡贫困学子的老人,走了……

这位惠泽一方的乡贤,用大爱情怀影响着一座城、几代人,在全社会掀起崇德向善的风尚。如今,一声“方老师”,道不尽众人对他的缅怀。而他的遗体 ,也将按照他生前的遗愿,捐赠徐州医学院(现系徐州医科大学)。

捐出毕生积蓄的老人,走了

“曾经被吾等小辈们亲昵地称呼为‘老爷子’的方敬老前辈、老革命,前夜,生生熄灭了最后的一丝光亮,灵魂化作了沧海飞舞的蝴蝶……”

从前夜到今天,一篇千字悼文在港城朋友圈扩散———这篇悼文的作者是仲崇华,赣榆实验小学的一位老师,他曾受到方老爷子的谆谆教导,交情很深。在第一时间获悉方老去世的消息后,他饱含深情和悲痛,连夜写下这篇悼文。

如同仲崇华一样,现场目睹方老爷子遗容的人,神情凝重———他瘦骨嶙峋瘫卧床中,临终都是孤身一人。“其实,方老爷子是个倔强的人,为了不麻烦别人,不让任何人照顾,而他也早知自己没多少日子了,几乎放弃了治疗。”仲崇华悲伤地说。

市作协副主席王成章曾为了撰写文章,登门拜访过方老。“今年整个夏天,先生的身体一直不好。去拜访他时,方老多次在床前告诉我:离大去之日不远了。我跟他说到秋天就好了,心里期盼着秋高气爽时,先生能康复起来,没想到却突然驾鹤西去。”

在赣榆区新闻中心记者王宁的记忆中,方老是个神采奕奕的老人。2017年11月,中央文明办官网发布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获奖者名单,方敬赫然在列,排在58位全国道德模范的首位,成为港城有史以来第一个获此殊荣的道德先进典型,在北京,作为随行记者,王宁在方老当选的第一时间采访了他。

那时,王宁眼中的方敬,是一位执着、风趣、健谈的长者。虽年近九旬,却精神抖擞。王宁感慨地说,“见到方老时,耀眼的‘第六届中国道德模范’奖章正佩戴在胸前,跟如今被病魔折磨的瘦骨嶙峋的他判若两人。”方老在接受他采访时的话犹在耳畔,“我始终感觉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获得全国道德模范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荣誉,同时也是莫大的激励。”如今一年光景不到,已经阴阳相隔。

方老口中的“微不足道”,在常人看来却倍加震撼。26年间,方老倾尽毕生200万元积蓄,帮扶家乡260余位贫困学子步入高等院校,用崇文兴教、涵育乡风、反哺桑梓的追求和情怀,带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乡贤”。因为他,这个只有1800多人的小渔村,先后走出一百四十多名大学生,包括十多位硕士、四位博士,全村尊师重教氛围日益浓郁。宋庄镇也一跃成为省级文明镇。

恩师的感召,令他饱含深情

“我穿的是粗布衣,吃的是家常饭,有点钱能帮助需要的人,心里高兴,就这么简单。没想到习总书记会亲自接见我们,鼓励我们,跟我们握手。”说起与习近平总书记的见面,当时坐在轮椅上的方老难掩激动。

2017年11月17日,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方敬作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参加会议。会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了方敬等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从合影中可以发现,方敬被安排在第一排。

方敬的话语朴素至极,他的行动却令人敬佩不已———1991年,方敬从华东师范大学退休,回到了赣榆小渔村。

90年代的赣榆农村,一个家庭每年的存款能超过2000元就算富裕,上学的费用往往会倾尽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积蓄。“上学不如上船,读书不如赚钱”的短视观念,在这座小渔村十分盛行。

“小孩子不上学,既毁了自己,也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还是上学好。”方敬经常上门劝说这些家庭,激发四乡八邻重教尚学的热情。每每有资助过的学生考上高等院校,他便让人在景清书苑的外墙上刻下学生名字,默默引导人们见贤思齐。

景清书苑是他以恩师“胡景清”名字命名的。老人在宋庄中学设立的奖学金,也叫“景清奖学基金”。方敬说,尊师是他的家规。“如果没遇到胡景清先生,我早就辍学了。”

工作后,在恩师的感召下,他把关爱学生作为从教的第一要务。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的祁秋霞就是他资助的学生。在她的记忆中,方教授会喊她到家中吃饭,帮助复习功课,购买学习用品等,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我现在在市区从事教育工作,牢记方老的教诲,给予学生无限关怀。”祁秋霞悲伤地说。

“一笔一绳,以字立人。”方敬提倡要热爱书法,时刻保持谦虚内敛、不骄不躁,修身养性才能写好字,而一笔好字更能给人以启迪和滋养。二十七载春秋,他用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淳化乡风———他为乡村教师、妇孺儿童免费开设书法培训班,上自老人下至儿童。如今的宋庄镇成了文化小镇、艺术小镇,从这里走出全国书协会员12人。

除了倾尽200多万元积蓄用于捐资助学,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期间,方老又捐出2.4万元用于帮助困难群众。此后,赣榆区委宣传部拿出5万元褒奖方老的感人义举,但方老又悉数拿出用于资助身边的贫困生,一分未留。

只想在父亲坟前修个“衣冠冢”

在方老的寒室里,还留着他看过的杂志、写过的书法作品,拄过的助行器、用过的锅碗瓢盆———似乎他的崇高追求早已融入生活的烟火气中,却又能在此间保持精神独立。“一箪食一瓢饮、一卷书一支笔”,这位耄耋老人的一生写照,熔铸在这一句话中。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经历了癌症和多次骨折,行动甚至需要依赖助行器,但方敬却仍在简朴生活中,不断激励贫困学子,温暖邻里乡亲。“我的老师说,人要做到‘三不’:从不吃饱,从不穿暖,从不闲着。”这是方敬留给世人的精神遗产,短短几句话,道尽做人的哲理,也浓缩在他几十年的人生历程中。

这位全国道德模范,惠泽一方,用大爱情怀影响一座城。近年来,在他的感召下,赣榆区先后涌现出17位中国好人、3位江苏省道德模范、28位江苏好人、1个全国优秀志愿服务组织。赣榆“爱心工资”事件群体,2017年轰动全国,当事人之一王耀亮听说方老去世的消息,十分悲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坦言,“方老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我想成为他那样的人,可他的境界我们难以企及……”

如今,这些受他影响的村民、学生,纷纷自发前往其家中悼念。上自耄耋老人,下至垂髫之子,深情鞠躬,一声声“方老师”,悲戚如嘶,却已无人应答。

赣榆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思文评价方敬:“作为全国乐于助人道德模范,方敬身上既体现了能奉献、守承诺的高尚品质,也体现了赣榆人文明向上、崇德向善的高尚品格。”

据悉,方老生前曾立下两个遗嘱:一是死后遗体捐赠徐州医学院(现系徐州医科大学),为社会做些有意义的事。二是在父亲坟茔旁,修建小小衣冠冢,永远陪伴着父亲……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章静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