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改革开放40年】招才引智:从“率先破冰”到“量质兼备”

1988年9月,镇江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人才市场。当年11月6-7日,人才市场举办了首届人才、智力交流大会。11月8日的镇江日报头版头条,以图文组合强势报道了大会盛况(见图)。人才市场这一新生事物,加速了人才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为人才释放能量打开了禁锢多年的“阀门”。

本报当年报道截图

当年报道截图

经过30年发展,如今的镇江人才市场(即江苏省苏南人力资源市场)已发展成为功能齐全、规模较大的政府人才服务机构,为镇江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和服务保障,有效发挥了省级人才市场的示范、带动作用。

全省率先建“市场”

人才流动有了政策“通行证”

时光回溯到1988年11月6日,首届人才、智力交流大会上。在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上,记者看到船舶学院(现江苏科技大学东校区)体育馆内,红色横条幅上书有“为单位择人服务,为专业技术人员择业服务,为发展生产力服务”。

这张照片的拥有者是杨春华,镇江市人社局退休干部,当年全程参与了首届人才、智力交流大会的筹备、开幕与宣传工作。日前,记者来到杨春华家,他拿出了当时的准备材料、领导讲话稿和《文汇报》《解放日报》《组织人事信息报》等历史资料。

年代虽久,资料泛黄,杨春华却仍记忆犹新。“当时1100平方米的展厅内布置了23个馆,我们还提前和企业沟通,摸清楚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杨春华回忆说,首届交流大会取得远超预期的成功,除了本地高等院校的学生,还有上海、南京、苏锡常等地的大学生自费前来,人才市场为大学生自由择业提供了很好的场所。

记者从历史资料上获悉,参加首届交流大会共有1万多人次,办理登记手续2527人(其中要求兼职263人、要求辞职为29人),达成就业意向协议的有593人,办理流动手续的有59人,办理停职留薪1人。

辞职、兼职、停职留薪……如今人才流动领域的“常见词”,在那个年代却很鲜见。杨春华介绍,1988年除了建立人才市场让人才“活”起来,在人才管理制度上,镇江市吸收外省市的经验,结合镇江实际,出台了《镇江市专业技术人员流动的若干规定》,其中对人员的招聘、借用、辞职、兼职、停职留薪都有明确的规定。在行政调配、统包统配过渡到计划和市场调节双轨制的大背景下,人才流动有了一套政策体系支持,人才的权利有了基本保障,整个人才市场的运作也有了规章制度。

从“踏破门槛”挤市场

到打开电脑、手机轻松“逛”

就业是民生之本,人才市场则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现任镇江市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苏南人力资源市场法人代表司马杰,有幸与人才市场一同栉风沐雨,见证了其变革与发展。

1997年刚进人社系统的司马杰,从事的正是毕业生就业工作。“最早位于解放路上的小三层楼里只有10个展位,后来扩容到30余个。由于市场发展快速,原有空间已完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需求,2003年,市场搬到了金桥装饰城,最多可容纳80余个展位。”在司马杰记忆里,印象最深就是2000年后市场完全开放后,人才市场每周末举办的招聘会几乎是场场爆满,早上8点的开场,7点时场外已经黑压压一片,每个求职者都想第一时间冲到场里来。“每办一次我们‘心都是拎着的’,生怕出现意外情况。”由于求职者太多,人才市场地方有限,一些大型招聘会就直接放到市体育馆里、或借地江大、江科大。

“后来市场竞争充分,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比如高校扩招厉害,导致财务专业过剩,机械工程、机电一体化、给排水、能源与动力工程等专业人才十分紧缺,工科高校背景的工科岗位‘一将难求’。”加之镇江大力招商引资,多个大型国企入驻镇江,为满足这些企业的人才需求,司马杰先后带队去西安、上海等外省市数十所高校,“企业普遍求贤若渴,记得有一次去西安,华晨华通在某校同一个班上就签下20多名路机专业的毕业生。”

通过人才市场供与需的关系,也可以看出一个阶段经济发展态势,各个行业的兴衰。司马杰说,有一阶段镇江服务业人才需求大,大型超市一个接一个来,为此市场就为这些企业举行专场招聘会。“入场者有永乐电器、大润发、八佰伴,最多时一场可以解决近3000人的就业。房地产行业势头好时,企业都拿专场招聘会,争相要求冠名。而这两年房产企业进场就明显减少了。”

随着时代发展,网络的普及大力冲击了人才市场的营业份额。求职信息的发布渠道越来越多样,除了人才市场招聘会,企业从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微博、求职网站等各个渠道发布招聘信息。如今的实体招聘会,人山人海现象已不多见。但司马杰认为,这也是就业市场进步的表现。

“随即我们也开始转战网络,‘镇江人才在线’于1998年上线,为国内最早的地方人才网之一,人才在线网与全国公共招聘网实现联网,早在2015年时,日均访问量就已突破10万人次——规模相当于实体市场举办二三十场招聘会。”也是自2015年起,苏南人力资源市场积极探索智能化招聘模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网上预约订位、需求信息发布、岗位自助更新和智能匹配、企业电子地图搜索等20多项服务全智能。智能招聘系统的上线,真正实现了本地区有形与无形市场一体化运行,线上线下数据完全共享,也为省内外人力资源市场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确立了示范。

司马杰认为,线上“无形市场”的趋势不可阻挡,但线下“有形市场”在短期内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比如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面对面的交流更直接,也更符合传统的求职招聘习惯。

人才建设“讲品牌”

“金山英才”计划助发展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如何识才、引才为镇江市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近年来,苏南人力资源市场紧紧围绕地区产业发展,围绕镇江市新兴产业发展,推行“产业+项目+人才”引才模式,先后承办了十届中国镇江发展新兴产业项目与人才对接洽谈会、九届“双高”人才交流会、创新创业人才博览会、全国大中城市联合会等系列品牌招才引智活动,足迹遍布西安、兰州、哈尔滨、武汉、杭州等重点高校密集地区和城市,推介新兴产业项目467个,发布人才需求12.5万个,与清华大学等100余所知名高校对接交流。

通过系列招才引智品牌活动和校园招聘,近5年来,共引进本科以上人才75359人,硕士以上人才9635人,以人才的引进集聚助推了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2016年初,镇江市推出“金山英才”计划,先后吸引包括5名院士、54名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在内的约2400人(团队)有效申报和来镇创新创业,共引进高层次人才384人,市级财政累计资助1.8亿元;其中顶尖人才10人,每人资助1000万元。“金山英才”计划实施的前两年,累计带动企业投入39亿元,申请专利1564项,帮助企业获得省级以上项目或奖励291个,人才所在企业销售年均增长率超过10%的企业有125家。87个创业类项目已实现销售2.8亿元,纳税2915万元,带动就业2167人。

镇江市人才办负责人介绍,特别是2016年、2017年入选的7个顶尖人才项目,2018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9.2亿元,纳税9860万元。以顶尖人才项目为龙头的一批航空航天、高速列车、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集群雏形初显,也推动了食品、工程电器等传统领域加快转型升级。“金山英才”计划已经成为镇江产业人才政策的“代名词”,成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新引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记者 杨佩佩 通讯员 严晋)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