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文学山房

王玉国

苏州有条老街,叫平江路,闻名遐迩,游客如云。但我现在要说的是,倘若你从平江路朝着干将路的方向南行,在钮家巷口右拐,远远地就能看见几棵挺拔的广玉兰。如果再细心一点,就会发现有一家店面拙朴的老书店,门楣上书七个红色大字:文学山房旧书店,字体古拙,依稀有旧时风雅。

这是一家有点历史的书店了。

大约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江杏溪在护龙街嘉余坊口创立文学山房。自开张以来,它一直以经营古旧书业为主,民国时期,经江杏溪和其子江静澜的苦心经营,业务扩至京津地区,在苏州护龙街开设三间门面,算是进入了鼎盛时期。1956年,文学山房在公私合营的时代洪流里并入苏州古旧书店——现在的店主江澄波老先生,就是这一年进入书店工作的。“文革”期间,书店自然遭受到了冲击,江澄波也下放到苏北参加劳动改造,直到“文革”后期才得以返苏。退休后的江澄波老先生仍然心系古籍收集与古书修缮,就重新开设古旧书店——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就用吴言里的谐音文育山房作为店名。

几经搬迁,文育山房最终落址于钮家巷9号。

尽管文学山房与文育山房只有一字之差,但身为文学山房的后人却只能开设文育山房,而文学山房这个在苏嘉杭一带响当当的古旧书店的牌子并无人使用,如此尴尬的局面既割裂了文脉,也让老字号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于是,由江澄波老人的儿媳出面,重新申请使用文学山房这一牌子,并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批准。

——看似是一个老牌子的重新使用,实则是姑苏古城对文化的盈盈敬意。

在一个骤雨初歇的秋日下午,我慕名来到文学山房。雨中的钮家巷安静如初,时不时飘来阵阵浓烈的桂香。书店不大,甚至有些逼仄,四方形的书店里,三面墙上是书,店堂的中间也摆满了书。这样的书店,和现在那些高大上的书店比起来,实在有点简朴和寒酸。但就是在这样一间并不起眼的书店里,却藏着不少珍宝。进门左侧,映入眼帘的是《李太白集》《柳如是集》《右台仙馆笔记》等一些古籍影印本和影印琴谱,着实让人一惊。在苏州小桥流水人家的深巷里,竟然还有如此古色古香的书店——不仅如此,江澄波先生还是苏南一带有名的古籍修复大师。我进书店时,白发皓首、驼着背的他就在书店的角落里,神情专注地匍匐在小小的几案上工作着。仔细一看,他不是写字,而是拿着毛笔在书页上刷浆、修补古籍。

与江老一席长谈,不少往事纷纷启幕。

他讲起文学山房的旧事,像是说起家务事,如数家珍。一件件旧事在桂香中渐次浮出水面,尤其是当他谈到名满江南的大藏书家的不少古籍都悉数藏于文学山房时,他的额头掠过一丝沉浸其间的陶醉与自得。现在的文学山房,古书盈架,随人翻阅,环境极雅,江老每天静静地守望在这里,不改初心,以修复古籍为业,继承着家传的手艺。在他的身后,是一张并不宽敞的工作台,上面堆着补书板、糨糊碗、镊子、棕刷等。

“正在忙什么呢?”我生怕今年92岁的这位老人听不清,特意提高了嗓门。

江老不紧不慢地答:“惜古衬!”

“什么?”

“惜——古——衬!”

——几经请教,我才知道,“惜古衬”是古籍修复里的专业术语,就是将宣纸衬在两页书的中间。

时光无言,往事飘散。文学山房依然静静地守望在苏州小巷的深处,传统不变的经营方式,且以线装类古籍书目居多,无论读者多与不多,它都是一个简朴而纯粹的存在。而这样的执着坚守,本身就是当代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出店门,斜对面就是苏州状元博物馆——苏州是历史上出过不少状元的一座古城。

我似乎就在这个瞬间,一下子触摸到了姑苏老城的悠悠文脉,绵长,又于无声之处滋养着人们。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