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赶快收藏!2019年第一季度新华书房十本好书全推荐

“新华书房”是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江苏省全民阅读办、新华日报社联合推出的全媒体阅读品牌,面向全省以党员干部为主的广大读者,倡导在书香中滋养心灵、提高修养,在阅读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经专家、学者、业内人士严格遴选,2019年第一季度“新华书房”10本好书、10本延伸书目新鲜出炉。10本好书分别是《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世界趋势2050》《文化经济学》《重塑制造业:从创新到市场》《解读中国经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城市更新》《生命是什么》《北上》《鏖战》,10本延伸书目包括《中国改革开放全景录·江苏卷》《善政之思:小故事中的治理智慧》等,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科学、历史人文、科普新知等。

一年之计在于春。让我们在这料峭春风中,一起走进“新华书房”,用书香温暖我们的心灵。

十本好书  

新起点上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一书,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这部专题文集以2012年12月7日至11日习近平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讲话的要点《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为开卷篇,以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收卷篇,收入习近平同志论述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文稿72篇,约31万字。其中部分文稿是首次公开发表。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艰巨复杂的改革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抓好重大制度创新,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极大调动了亿万人民积极性,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极大增强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

《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一书的主要篇目包括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深化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完善反腐败体制机制》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在新时代新起点上继续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 华

全球大变局下的中国应对

未来三十年对世界各国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时间点,世界政治版图在未来三十年将发生质的变化。站在当下,遥望未来三十年,不仅需要开阔的视野和深思熟虑的预判,同时还需要丰富的佐证和实地的研究经验。王鸿刚潜心研究战略局势多年撰写的《世界趋势2050》一书,带你拨开当前的中美关系迷雾和世界政治乱象,看清未来三十年趋势何去何从。

王鸿刚现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此前曾任该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国际战略形势、美国内政外交、中美关系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等研究。《世界趋势2050》一书聚焦未来几十年的世界大势变化,从世界经济、各国政治、社会思潮、秩序、大国关系等多个方面,将加剧“变”的因素、引发“乱”的因素和实现“治”的因素逐一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很受启发。

从新时代开局到21世纪中叶的30多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期。在此期间,世界将发生哪些变化,对中国会产生什么影响,中国应怎样进行战略运筹,是这本书要回答的核心问题。这本书的观点是:未来30年,世界将在多重危机的持续作用下进入深刻重塑状态。

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公正和不可持续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急需解决;各国长期累积的政治社会矛盾造成民粹思潮和民粹运动风起云涌,不断侵蚀各国内部的思想共识,激化各国之间的敌意和对抗;多数国家还将长期面临治理思路不清、治理能力不足的难题,加剧经济不振、政治不和与社会不稳,各国民众强烈渴求更加先进的治国方略;现代国际秩序的演进和作为重中之重的中美关系,也必将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不进则退,小进也退。

作者认为,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国应努力规避重大安全风险,敏锐捕捉新型战略机遇,主动塑造外部发展环境,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从而确保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和全球公平正义。 钟 新

一本书读懂文化经济学

《文化经济学》是厉以宁从青年时代起贯穿几十年的关于文化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厉以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始院长、名誉院长,在经济学理论方面著书多部,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他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并对“双重转型”进行理论探讨,这些都对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厉以宁对文化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开始整理经济史研究的资料,而经济史属于广义的文化史。从那时起,厉以宁一直把文化史、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结合在一起,使自己的研究具有特色。而厉以宁学术思想的形成离不开以上三者的结合。这些思想,都能在《文化经济学》一书中有体现。

厉以宁曾多次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与文化经济学有关的专题讲座,特别是给MBA和EMBA授课时,一再涉及与文化经济学有关的专题,包括超越市场的道德力量调节问题、公平和效率的定义和相互作用问题、“经济人假设”和“社会人假设”问题、社会和谐红利是最大的红利问题等等。厉以宁认为,只有把这些与文化经济学有关的问题讲清楚了,经济史上的若干有待澄清的问题才能得到比较符合实际的论断。

《文化经济学》一书中,厉以宁首先从文化产品的特殊性质谈起,认为无论是一个“交易”过程还是两个“交易”过程,文化产品的特殊性质都不会消失,文化产品使用价值与一般商品使用价值是有区别的。这本书不仅涉及了文化经济学和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而且在以下方面的论述非常珍贵,有些提法是在国内首次出现:文化启蒙和文化创新、文化调节、文化包容、文化自信、文化制衡、文化和管理的最高境界、文化和经济持续发展、文化传承和文化共享。

当前,推动文化事业产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一项重要工作。透视厉以宁的思路与理念,《文化经济学》这本书对于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研究的发展、促进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冯 勇

重塑制造业,保持创新能力

2010年,面对美国制造业自20世纪80年代转型之后创新能力不足,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集结不同学科的重要研究人员,组成创新经济生产委员会(PIE),专门研究创新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以解决美国制造业的外流与创新难题,这个小组要探寻的主要问题是“保持美国本土制造业繁荣昌盛是否是美国创新经济的关键”。研究成果构成了《重塑制造业》这本书。

PIE委员会历时数年,对美国、德国、中国的264家大中小型企业进行了深度采访,并对1000 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对这些调查结果进行详细研究之后,调查发现,在一些变化的作用下,美国本土制造业进入了一个长期衰退的时期。同时发现,总部在美国的企业要想取得长期成功,就必须把创新的想法变成产品,而蓬勃发展的本土制造业通过特定方式对此有着巨大影响。换言之,PIE委员会强有力地证明了美国的创新经济充满活力,为了让美国继续从创新活动中获取最大化利益,美国的制造业也必须与之匹配,同样欣欣向荣。过去10余年间,美国制造业的生态系统已经失衡,必须重建这个系统,让作为创新引擎的制造业在这里蓬勃发展。

基于这些一手数据,《重塑制造业》这本书给出了重塑制造业生态环境、保持本土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可操作性建议,着重提出“创新是在生产制造中产生的”这一理论并加以证实,同时,还提出“分布式制造”的模式来解决创新市场化难题。这些信息为美国政府制订制造业战略提供了思考框架与行动纲领。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建立和保持创新型经济必不可少的因素。当前,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正逐步拥有自己的创新技术,如何让创新走向市场?如何抓住先进制造业的趋势?《重塑制造业》对美国制造业的失败路程、创新经验及未来出路的探索,将为中国制造业的下一步发展提供启示。 临思思

回顾改革经验,解读热点问题

2012年,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在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的任期届满,回到北京大学继续在国家发展研究院担任教职。应北京大学出版社的邀请,他把2008年到世界银行任职前出版的《中国经济专题》一书,增补了一些内容,并将书名改为《解读中国经济》出版。本书是《解读中国经济》这本著作的最新版,全书总结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改革活动的经验,提出了一个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一般理论,并以此理论分析中国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各项成就,面临的主要经济、社会问题,探讨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书中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实例,系统地回顾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与改革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面对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新形势下的新变化,新版新增了在新常态下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探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文化复兴的深刻内涵,并对中美贸易摩擦、“一带一路”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热点问题进行了透彻的解读。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教授罗杰·迈尔森认为,这本书探讨了中国从一个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向一个现代经济增长的全球领导者进行巨大转变时的一些问题,这一问题属于我们这一时代最为关键的问题。作者提出,当前中国面临的是新状况,想从斯密或其他过去的经济学大师的著作中去寻找经济转型的答案是缘木求鱼,如果把他们的理论观点作为经济转型的政策依据,而不是去深入了解转型中国家问题存在的真实根源、据此寻找解决问题的新办法,这是不对的。周宣夫

创建“中国解释学”的尝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一书,重点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对应于具有普遍意义的真善美三个价值,很好地呈现了国学大师汤一介先生以“解释学”的思路与方法,继承、发展与创新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学术实践。这对于我们寻求解释中国传统经典的方法富有启示意义。

有关解释学的研究可追溯到古希腊、中世纪的奥古斯丁、16世纪的马丁·路德、施莱尔马赫与狄尔泰。1998年初,汤先生在其《辩名析理:郭象注〈庄子〉的方法》一文中已提出“创建中国解释学的理论和方法问题”,并基于此对郭象注释《庄子》的两种方法“寄言出意”和“辩名析理”做了具体的分析。

如果说“追求普遍和谐”主要是从内涵上把握汤先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解释的话,那么“创建中国的解释学”则主要是从方法论上发掘汤先生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学术成就,以及交代究竟该如何解释中国传统经典的问题。在《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一文中,汤先生认为,与西方“解释学”的形成已有一个多世纪相对,“在中国,本来也有很长的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并且形成了种种不同的对经典注释的方法”。

正如郭齐勇教授在《中国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中所述,汤先生指出中国历史上主要有三种解释经典的方式,即:以《左传》对《春秋经》的解释为代表的叙述事件型的解释,以《易传·系辞》对《易经》的解释为代表的整体性哲学的解释,以《韩非子》的《解老》《喻老》对《老子》解释为代表的社会政治运作型的解释。

在为人与为学中,汤先生一生秉承八个字:“事不避难,义不逃责”。面对究竟该如何解释中国传统经典这个大问题时,汤先生主张通过塑造一门系统的现代学科来实现。这正是其不避难、不逃责的体现,同时这亦即汤先生“归宗于儒”的义理担当的体现。他通过重视研究方法而在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上取得的成就也印证了这一点。 张新国

让城市更优雅地成长

世界范围内城市的发展都经历了从城市的美化、拆除、重建到最后的有机更新这一路径。而中国在30年内走完了欧洲一百年的发展路程,大规模的农村进程和郊区化的城市的扩张几乎同时进行。因此,城市更新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城市更新》的诞生,无疑会能给城市更新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发。

在作者看来,今天的城市更新已成为当今中国城市发展的恢宏气象。但是如何让城市更新更加有序、有新、有质地开展,需要各方在吸取国际优秀经验的基础上,考虑中国国情并发挥中国人的智慧。

作为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城市有机更新课题的成果,该书从城市更新建设的基本规律入手,回顾研究了近年来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的城市更新政策演变和著名案例,对相关经验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该书从制度层面对城市更新的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广州、深圳、上海等特大城市在城市有机更新领域所做出的制度创新实践也进行了研究探索。

作者指出,当下中国城市已从传统的物质层面的城市更新,发展到了以反映新时代要求、承载新内容、重视新传承、满足新需求、采用新方式为特点的城市有机更新新阶段。而作为消费升级的风口,城市有机更新离不开主导者多元化、内涵多元化和外延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其中就涉及城市有机更新的金融支持方向和相适应的融资模式,以及加强投资基金化、建设信贷化、运营证券化的转变趋势,鼓励金融回归实业、回归价值投资的正途。

目前,我国城市有机更新仍处于起步阶段,从整体上看,各项制度仍不完善。因此,学习借鉴国外及我国部分城市的有益经验,对攻克我国城市有机更新的制度短板有重要的意义。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城市都经历了膨胀、应急、调整、控制这四个发展阶段,而在调整发展方向上,又无一例外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复兴。《城市更新》尽可能多地介绍这些先行的经验,以便催生包含着可供中国当下借鉴的模式。 董 方

从演化视角看生命的精彩

生命是什么?作者在开篇并没有尝试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把我们的视角转离地球,瞄向太空。他首先提出了一个全体人类都感到好奇的问题:外星生命是否存在?接连几个精彩的科学故事,通过非常有说服力的“费米悖论”,令人遐想的“戴森球”,以及可以推算外星生命概率的“德雷克公式”,展示人类一直尝试用理性去想象外星生命的存在的模式。寻找外星生命,一个前提是我们要有能力分辨什么是生命,这也是困扰美国航天局负责寻找外星生命的科学家的主要问题之一。这个问题自然而然引出了作者的创作主旨——生命是什么?

生命科学跨越的尺度从纳米到宏大的地球生态系统,宏大繁复,包罗万象。想要从中提炼出生命的基本特质并书写出来非常有挑战性。不过幸好我们有贯穿生命科学的第一原则:进化论。作者选择了生命的演化作为轴线,在其妙笔之下,一出跌宕起伏、惊险刺激的几十亿年的大冒险戏剧就此拉开序幕。他先从古代哲学家对生命本质探讨谈起,之后科学家登上舞台,一个个精彩的科学故事提醒我们人类不断从多维度接近、理解并尝试解析生命本质的曲折过程。之后他把镜头迅速推进到著名的米勒-尤里实验,该实验令人惊奇地证明了生命起源的基本分子,如氨基酸,可以在实验室模拟的古代地球环境里快速产生。

科学研究在带来新知的同时总是带来新的未知。曾经被生命科学吸引的物理学天才费曼戏言,在生物学领域,随便一个问题我们都没有答案,而物理学则是你要花相当多的时间才能找到没有解决的重要问题。这样的现状并没有改变太多,作者之后讨论的生命科学的已知和未知也会让读者浮想联翩,这部分对于有抱负的下一代科学家会有相当的吸引力。所以,读完本书,你可能找不到“生命是什么”的答案,但你对“生命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理解会有质的提升。刘海坤

站在考古学的肩膀上思考运河和人

2014年京杭大运河济宁段运河故道发掘出了一艘沉船和大量文物,对此,《北上》作者徐则臣有着考古学式的“不厌其烦”的罗列。物的排列,让人生出思古之幽情,但物与物之间毫无逻辑的排列和它们的毫无生气,只会让人震惊和心生寒意。显然,要想恢复它们的生气,仅仅靠考古学的鉴定与推测是远远不够的,这些都是沉入历史深处、沉默不闻的遗存。这也正是作品中的人物、考古学家胡念之面对出土文物时一筹莫展的重要原因之所在。

一个遗迹,如果不能从中解读出故事来,便只具有编年史的意义,徐则臣深谙于此。因此,紧随这些发掘出来的文物之后,他呈现了一封信——济宁运河附近居民发掘出来的一封百余年前的信,而且是意大利人写的。一件瓷器、一个镇尺,与一封信之间,具有了某种隐秘的关联或联系。对这种联系,素以科学和严谨著称的考古学是无能为力的。这种联系的建立是文学家的任务。《北上》的写作,从一开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从考古学到文学的转变。或许这个时候,只有文学,借助历史,才能使运河真正生动起来。

从这个角度看,是文学使考古学和历史学之间建立起了联系:文学是历史的灵韵之所在。小说最后,只有当考古学家胡念之放弃考古学家的立场和观点,从家族史角度去观察的时候,才最终建立起上述文物和那封信之间的隐秘联系。这当中真正发挥力量的,显然是文学及其叙事能力。

应该说,徐则臣不是在做运河的考古学,也不是要做运河的历史书写,他想做的是通过与运河有关的物与物之间的联系,建立起一种想象和叙事维度,借此表现他对运河与人关系的思考。他的立足点在关系上,而不是运河本身。对一条河流而言,真正使其具有灵魂的不是自然风物;对运河而言,真正使运河丰满起来、有其骨骼和血肉的,是围绕或者说附着于运河上的故事。换言之,只有人和人的活动,才能赋予运河灵魂。徐 勇

全景再现淮海战役的壮烈经历

今年是淮海战役胜利七十周年,徐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张新科教授的新作,长篇小说《鏖战》以文学的形式表达了对淮海战役胜利七十周年的纪念,也以文学的形式阐释了淮海战役精神的深刻内涵。

《鏖战》是第一部全景式展现淮海战役整体过程的长篇小说,生动鲜活地描写了从双方统帅部的战略博弈到三条战线(正面战线、隐蔽战线、支前战线)的斗智斗勇,在战役整体的全景展现中凸显了个人的抉择、个人的情感和个人的牺牲精神,用丰富的细节描写支撑起对历史事件的文学叙事。

作者用正确的历史观深刻揭示了国共双方在淮海战场的战略大决战中,解放军为什么能够以弱胜强、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原因,小说从“扭转乾坤的战略布局、惨烈悲壮的战场搏杀、步步惊心的秘密较量、可歌可泣的支前壮举、人心向背的历史抉择”等方面生动再现了当年的战争场景,从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军队和民众在战场对决中所形成的淮海战役精神。

作品将历史语境转换到文学语境,以一系列虚构人物的生动描写来展现重大历史事件中“人”的命运,展现面对残酷战争的生死考验,以杨云枫为代表的进步青年学生投身革命,浴血奋战,百炼成钢的艰险历程,写出了他们在不同战线经受锻炼的精神成长史和革命奋斗史,突出了“成长”主题,生动地展现了昕昕中学那些毕业生在时代变局中的人生选择,描写了战火中的青春风采,书写了那一代革命者的奋斗人生,构成了与当今和平年代青年人生的映照。

由于特定题材的原因,小说塑造的女性形象很少,但是“谍战传奇”李婉丽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她的秘密党员身份直到最后才被披露,成功的形象塑造成就了《鏖战》的文学书写,使之成为淮海战役文艺创作的新标杆。 徐放鸣

延伸阅读书单 

中国改革开放全景录·江苏卷

作者/主编:夏锦文,吴先满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2

善政之思:小故事中的治理智慧

作者/主编:祖言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2

工业赋能:深度剖析工业互联网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作者/主编:王建伟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8

未来互联网:人工智能 数字社会 场景革命

作者/主编:珍妮弗·温特【美】,良太小野【日】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9

特色小镇

作者/主编:孙文华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8.09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2 文明的基因

作者/主编:杨照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8.12

后谷歌时代:大数据的没落及区块链经济的崛起

作者/主编:乔治·吉尔德【美】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9

数文明:大数据如何重塑人类文明、商业形态和个人世界

作者/主编:涂子沛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8.10

嫦娥揽月

作者/主编:陈新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8

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

作者/主编:林凤生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8

编辑: 陈洁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章静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