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苏州时代新人丨“献血状元”刘渝: 爱心不渝 20年献血177次

捐献可以再生的血液,挽救不可重来的生命。自1998年以来,20年间,苏州“献血状元”刘渝先后无偿献血177次,平均40天就要献一次血。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一壮举始于遥远的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上第一次献血

“血还会长出来的”

身穿红色志愿者马甲,头戴红色志愿者帽子,今天,记者在一处快闪彩排现场见到了刘渝。刘渝介绍,这段快闪舞蹈在3月5号“学雷锋日”正式上演,就是为了呼吁更多人参与到志愿服务当中去。

这正是刘渝一直在做的事情。1958年出生的刘渝,因为父母年轻时支援西藏建设,小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西藏度过,并在1978年3月子从父业,在西藏自治区拉萨武警总队服役。

(刘渝1978年拉萨武警总队服役)

入伍不久,刘渝“稀里糊涂”献出了人生第一次血,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1978年8月份,拉萨郊区发生了一起车祸,五六个藏族同胞受伤,送到医院急需用血。”刘渝回忆道。

当时的刘渝,还完全不知情,正在和战友打篮球。听到部队召集令后,刘渝和30多个战友跳上一辆大客车,沿着公路急速向医院驶去。

(刘渝在西藏)

当时的西藏,乃至整个中国,还没有献血的概念。刚扔下篮球,穿着一件灰色长袖的刘渝还喘着气,很激动,但完全还不知道要干什么。

最终经过筛选,包括刘渝在内的四名战士血型符合。“开始献血时,因为完全不懂,就有点紧张,后来医生告诉我们,这个对身体没有伤害,血还会长出来的。”

初次献血给刘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献血对我身体又没有害,还可以救人一条命啊。救人的成就感是很大的,我们几个回来还和战友说,我们几个人合起来救了人家的命。自己心里感觉很舒服,以后有机会一定要献血。”

(刘渝第150次献血)

刘渝等四人也因此获得了半天假期和半斤白糖的奖励。活力十足的刘渝,趁着这半天假,打了一下午的篮球。

最终,得益于刘渝四人及时的献血,数位藏族同胞成功脱离危险。

无偿献血20年有苦有乐

“这人脑子瓦特了”

1981年,刘渝退伍来到常熟,先后做过卡车司机、推销员等工作。与此同时,刘渝一直打听哪里可以无偿献血。不过当时我国没有无偿献血制度,还停留在有偿献血阶段。

“我献血就是要无偿的。”因此,刘渝默默等待,一直到1998年,国家颁布《献血法》,正式推行无偿献血。

期间发生的一件事情使刘渝更加坚定了献血的决心。

原来,刘渝的儿子因为出生下来用药不当,患有神经性耳聋,在刘渝奔赴各地寻求治疗方案的过程当中,社会、单位、街道、公益组织、热心人等纷纷伸出了援手,大到高昂医疗费用的筹集,小到日常生活中“搭一把手”,大家的帮助让刘渝分外感动。

刘渝陪同儿子献血

“我是工薪阶层,拿钱吧,没有那么多钱,但是我可以献血救人,以自己的能力回报社会,回报好心人。”刘渝决心尽己所能帮助他人。

1998年10月1日,《献血法》正式颁布实施。当天看到报道之后的刘渝,立即带着儿子,在常熟完成了第一次无偿献血。

在当时,献血条件还没有那么完善,献血车是一辆低矮的小面包车,要低头才进的去,为了透气,透明的玻璃窗是摇开的,外面站满了围观的人。

(1998年10月1日刘渝在常熟第一次无偿献血,左边为刘渝儿子)

“一滴血,十滴精,这人脑子瓦特(坏掉的意思)了,竟然献血。”面对周围少数人的质疑和误解,刘渝没有理会,并一直坚持到了2018年。

根据《献血法》规定,无偿献血年龄上限为60周岁。2018年,刘渝正好60周岁。

在最后一次的“告别战”上,刘渝躺在献血床上,不断握着拳头,让自己的血液进入血小板分离机。

从1998年10月1日起到2018年,刘渝共献血177次,其中全血12次,共计4200毫升,机采血小板165次,共计307个治疗量,挽救了数百人的生命。

告别献血后化身志愿者

至今已累计服务4000多小时

献血已经成为刘渝生命的一部分,虽然因为年龄限制,不能再献血,但刘渝决定继续以志愿者的身份,带动更多人投身无偿献血事业。

2013年,一名白血病患者在化疗之后急需大量血小板延续生命,在刘渝的带领下,6名志愿者为这名患者捐献100多份血小板,持续五年直至其离世。

爱心是可以感染的,在志愿者的感召下,这名患者决定捐献遗体,为医疗事业贡献自己的最后一份力量。

在刘渝的带动下,其一家人无偿献血的本子堆了厚厚一沓。此外,刘渝全家还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奉献爱心、热心公益已经成为刘家的新家风。2016年,刘渝一家还被推选为“全国幸福家庭”。

退休之后,自嘲除了跑步没有什么爱好的刘渝,全身心投入到家庭和志愿服务中去,先后走进医院、老年公寓、民工子弟学校、特殊学校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志愿服务时间已经超过4000个小时。

“这么多年来参加无偿献血、志愿活动,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既帮助了别人,也提高了自己。再接下去,我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要使帮助的对象提升自己,适应这个社会,提高自己的生活能力。”刘渝说道。

(来源:名城苏州网)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章静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