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向反话“教育”说不

文/本报记者 金玮

笔者很想问读者们一个问题,你们学生时代在外遭受了委屈,会不会回家去和父母倾诉?如果答案是“会的”,那么笔者能大概推测出你们的童年,一般都比较阳光与幸福;答案要是否定的,笔者也能理解你们不愿与父母诉说委屈的原因:在你渴望被安慰的时候,却被父母下意识地“教育”一番。

最近,一位向笔者求助的高考生就遇到了这样的状况,考试中他感觉没发挥好,便和父亲说出了心中的焦虑与不安。而父亲不仅没去宽慰他,还用非常不屑的语气说:“谁叫你平时不好好上课,考不好活该!”考生的心情于是一下子落入谷底。一些父母用说反话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已经成为习惯,对此孩子们需要坚决地向他们的这种行为说“不”。

影响 压抑孩子的表达

其实,那位考生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类似的状况了,每次他与父母倾诉烦恼时,几乎从来没有得到他们的积极回应。父母轻则说教,“谁叫你交了这种朋友,被骗了也活该”“是你自己乱穿马路的,没被车撞死算你运气好了”;重则发泄谩骂,“这都是你自找的”“干吗逞能?你又不像班长那样聪明”。

在这样的环境下,那位考生生活得比较压抑,但依然希望能在受到委屈后,从父母那里得到被宽慰的感觉。直到高考结束后,一直以来都认真学习的他,被父亲再次用反话刺伤后非常伤心,在承受委屈的万般无奈之下拨通了笔者的手机,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求助。

不过考生如今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高考后糟糕的心情,也不是与父母之间并不和谐的亲子关系。而是在父母长久的反话打压下,他的行为背后隐藏的情绪诉求,被旁人忽略,也被自己压抑了下来。久而久之,他容易成为一个不会表达,更不会处理情绪的人。

所以,笔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考生释放内心长久以来积压的委屈情绪,而家长要是能理解和感受到这一切,相信亲子关系和互动模式会变得好很多。同时,笔者也想起了一句话——“我想要拥抱的时候,你却对我说教”,这句话正是一些家长进入亲子教育误区后的最真实写照。

结果 混乱子女的认知

如果不在乎孩子的情绪,那家长们在不在乎孩子的认知能力呢?相信这样的问题,能够触动那些喜欢用反话“教育”孩子的家长们。因为家长的评价,在子女心中往往是一个标杆一般的存在,而反话则将这种标杆变得模糊不清。

设想一下,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气馁时,家长说:“有什么好气的,你就是个笨蛋,长大不会有出息”,这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呢?别以为他们受了这些言语刺激后会奋发图强,那只是少部分孩子的行为。大部分会认为这是父母对他们的评价,被父母说多了以后他们就会真的认为自己是“笨蛋”而自暴自弃,这也是心理学中“罗森塔尔效应”的体现。

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都会以父母的反应来评价自己,父母一句粗暴的反讽就可能让他们失去真实的感受,容易走向自我否定。同时,他们的情绪得不到父母的积极反馈,容易变得自卑,甚至会被父母的否定误导,慢慢活成他们口中的样子。

所以我们有时也会看到两种人,一种人能力很差自暴自弃,从来没想着去提升自己,他们的童年大部分已经向父母的反语臣服;另一种人非常优秀但却活得很累,老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他们一直在用自己的努力突破父母反语的影响,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不改变对父母反语的认知,就永远走不出这个怪圈。

破局 坚定自我独立信念

要坚决地向父母的反语说“不”,不是简单地自暴自弃来回避父母反语的影响,也不是臣服于反语,用尽全力来让父母变得满意,而是要坚定自己的独立信念,认识到父母口中那些反语的局限性。

最先要做的就是察觉和识别情绪,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当我们自我否定的情绪出现时,要懂得去接纳内心中那个受伤的自己,然后将情绪流露出来,不用害怕会被人否定,接受并不完美的自己。

然后,要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父母的反话。作为子女,几乎无法改变父母的言行、习惯,甚至对子女的成见。所以更要站在理性的角度,去分析父母对自己的反语评价理性与否。事实也证明,父母的大部分反语,仅与他们的情绪有关,与子女是不是足够好没有关系。

当子女们不再因为父母的反话,而一味否定自己的时候,便拥有了坚定的自我信念,能够独立地去看待自己的一切。让反话“教育”下生长起来的孩子,得到真正的成长吧。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