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绝杀慕尼黑》:最重要的,是相信

黄文军

上世纪70年代初的苏联篮球,疲态尽显,只剩下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方面,篮协腐败,任人唯亲,喜欢外行指导内行;另一方面,球员一盘散沙,各自为战,又没有足够的求胜信心。一场大败之后,无法容忍失败的体育局和篮协领导解雇了原来的功勋教练,将菜鸟教练加兰任送上了苏联篮球队主教练这个令人如坐针毡的位置。

加兰任上任的第一天,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开除了一批出工不出力的老队员,选用了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尽管此举引起了部分老队员的质疑,但他不为所动,坚决执行;他引进了更为先进的美国的训练方式,此举更是惹恼了篮协,认为这有失苏联的大国形象,但他仍旧冒着被解聘的危险,继续实行;他决定带着球队去美国训练,亲身感受美国大学生的篮球,尽管篮协以经费有限等理由多次阻挠,但他去意坚决,最终成行;他喊出了要打败美国队的血性宣言,篮协却觉得他疯了……终于,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在经历了极具传奇与争议的最后3秒钟后,苏联篮球队绝杀了美国代表队,获得了亮闪闪的奥运金牌,也实现了加兰任上任初的壮志雄心。

这是一部根据史实改编的电影,尽管乍一看片名,我还以为是部灾难片或是动作片,但只瞄了一眼简介,便知道了故事的内容,即:苏联篮球队最终打破了美国篮球队的不败金身,获得了奥运冠军。这种一开始甚至未开始就知道结局的电影,要拍得能看,都不容易,要拍得好看,更是艰难,但《绝杀慕尼黑》却拍得那么好看、那么燃,最终问鼎俄罗斯影史票房冠军,被誉为俄罗斯版《战狼2》,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一个,我觉得是情。作为一部群像电影,《绝杀慕尼黑》的聚焦点绝不只是加兰任一个人,而即便是加兰任,他那么努力地为篮球队付出,也绝不仅仅是为了球队取得好成绩,而是为了钱,为了有机会出国,好带残疾的儿子做手术,这是亲情。萨沙,一个患有罕见心脏病的球员,因为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便选择与相恋多年的女友分手,女友却不离不弃,这是爱情。光头,加兰任年轻时的队友,他力挺加兰任上任,又多次为他说话,替他争取经费与出国机会,这是友情。保劳斯卡斯,一个一直被监控的球员,几乎已经可以逃往别的国家,却在关键时刻回到队友们身边,这里边既有爱国之情,又有兄弟之情。还有得了近视眼却不肯说的大个子(抱歉,实在记不住名字,就像电影里的解说员自嘲的那样,苏联人的名字真是又难记又难念),拼命加练把自己弄伤的头号球星谢尔盖,这是对所从事的事业的真正热爱之情。有了这样的交汇,才让比赛有了更多的意义与价值。但把所有这些情串起来的,则是加兰任,就像《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音乐老师一样,加兰任对于球队的奉献,有目共睹。萨沙在美国治病,篮协表示没钱,他拿出了给儿子动手术的钱。大个子近视眼,面临被开除的风险,他隐瞒下来,还买了隐形眼镜送给他。保劳斯卡斯有投敌之嫌,他也选择放走他,回来之后还是信任他。最后的回报则是,所有人都把奥运冠军的奖金,真心诚意地给了加兰任,作为他儿子的手术费用。

其次一个,是幽默。好莱坞的成熟片子,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段插科打诨,让人放松一下。没想到苏联的商业片起步时间不长,却也学得有模有样。光头在一开场就说,加兰任惹了太多事,愁得他头发都白了。在机场安检时,小胖子的所有箱子里,都装满了国外买来的毛线,据说这是一个苏联老笑话,我不太懂得,也没有查到。当然,最经典的,莫过于对苏联官僚的无情嘲笑,那些官员的盲目自大和骨子里的自卑交织在一起,简直叫人哭笑不得。

再一个,就是花大篇幅,在大屏幕上,浓墨重彩地进行奥运决赛的情景再现,尽管这种情景再现,比不上《波西米亚狂想曲》那种近乎苛刻的真实,但仍然足够震撼。其实,导演的手法并不新,无非就是利用快镜头和慢镜头的穿插,利用喧嚣和静音的对比,来塑造比赛场上的激烈,引发观众的紧张情绪和窒息感。但这种为了震撼而震撼的处理方式,缺点也显而易见,除了最后3秒钟的那个长传,几乎是比赛的翻版之外,简单地把美国队的特点变成了打球脏,又加了太多酷酷的扣篮镜头,成了篮球迷吐槽与诟病的焦点,也稍稍拉低了电影的整体格调。

然而,整部电影最触动我的地方,也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相信。当所有人认为,萨沙命不久矣时,他依然选择训练,选择比赛,最终投进了制胜一球(现实世界里,他也在几年之后因心脏病去世)。当萨沙对女友说,他选择分手是因为心里有了别人时,女友对他同样选择相信。当所有人都认为,战胜美国队是天方夜谭时,加兰任选择相信,还潜移默化地让队员们也相信。当人们质疑保劳斯卡斯叛逃时,加兰任依然选择相信。当恐怖分子潜入慕尼黑,组委会依然要将奥运会比完,因为他们相信,奥运会是世界上最美的盛会,一切都会过去。

《绝杀慕尼黑》这部电影背后的故事,一定还有很多,但最打动我的,就是这份人与人之间的相信。我始终相信:相信,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愫之一,而相信,也恰恰是我们正在失去的一种能力。在哲学书《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中,有这么一章,叫:“不就是”与“又怎样”,所论述的便是:是的,我知道他是无辜的,我知道他是对的,可就我一人相信又怎样?我能改变什么?我想说的是:收起你的“又怎样”,你先相信试试,看看事态究竟会怎样吧!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