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无趣”的人生也很美

文/本报记者 金玮

笔者在咨询中曾遇到过一类人,他们明明成熟稳重、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但他们口中对自己的描述却非常糟糕。他们内心中,对自己当前的生活方式很不认可,向往自由洒脱,渴望摆脱无趣的生活。这些自我评价,让他们难以享受当下的安宁,而且一边批评着自己的生活的“无趣”,一边又不愿改变当前的生活,最终的结果就是他们越来越厌恶自己。

日前,20多岁的求助者安先生也因这样的状态来找笔者做心理咨询。外人看来,他不仅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家庭生活也被他安排得井井有条。而且,这一系列精妙的生活与工作节奏,都是他精心经营后取得的成果。然而,他却并不喜欢眼前的一切,特别是对每一个细节的“强力控制”,令他感到极度劳累与无趣。

自小养成的“不解风情”“我每时每刻脑子都在想一些琐碎的事情,比如上班时怎么去找客户,下班后该买什么菜,可是这样真的很无聊,我不该把时间精力浪费在这样的琐事中。”当安先生向笔者这么吐嘈自己当前的生活状态时,笔者问了他一个问题:那你觉得怎样的生活才算有趣呢?

很快,安先生描绘出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的样子。“我喜欢那种不需要时刻给下一步提前做好设定的生活,羡慕那些能够随遇而安、谈笑风生的人。可是我却做不到,非常害怕生活失控,平时一直紧绷着脸不停思索一点都不轻松,别人也常笑我不解风情。”

是什么造成安先生这样的生活状态呢?安先生的童年生活揭示了这一切,自小他的父母便给他传输一个质朴的观念“要做有用的事”,但执行起来却非常极端。当他做一些“正事”的时候会被父母夸赞鼓励,比如认真做作业、按时起床、在长辈面前有礼貌。而当他管一些“闲事”的时候则会被父母大力训斥,比如看一本与学习无关的小说、上学的路上去追赶小狗小猫、问稀奇古怪的问题。

就是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安先做有趣放松的事情会被责难,而做父母口中的“正经事”则会被父母表扬。所以,长大后他潜意识里就有了一种非常紧绷的生活方式,只做“有用的事情”。但“有用的事情”常常无趣显得无趣,而“无用的事情”往往轻松,但他的潜意识虽然羡慕但并不愿去触碰。

自我纠结的“误入歧途”

不可否认,安先生一直思虑的那些“有用之事”是父母自小植入他脑海中的“家族文化”,但这对成年后的他而言却是一种困扰。年幼时学生群体中老师之类的权威角色已经消失,一直喜欢思考“有用之事”的安先生在同龄人中便失去了原本被鼓励的状态,反而常被同事们取笑“不解风情”。

于是,安先生越来越对自己“只做有用事情”的状态感到不满,让自己误入了歧途。之前,他对自己过去的生活方式进行了强烈的打压,开始看起了原本被认为“浪费时间”的娱乐节目,也找同事们出入K厅聚会,更试着学起了“油嘴滑舌”之人的说话方式。可这样的风格毕竟不是他善于驾驭的,硬着头皮去改变反而让他在旁人面前变得不伦不类。

折腾到最后,安先生的“改变”并没有令他收获到内心的爽快感,反而困在各种意想不到的状况中更加无所适从。越是这样,他心中的纠结就越来越严重,在追求“有趣生活”的途中他已经跑偏了。因为,当人想把无趣的自己排挤出去的时候,就已经离真实的自我、真实自我下的趣味越来越远了。

而要真的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有趣,就应当先接受当前“无趣”的自己,用整合的眼光去接纳完整的自我,这样人才可能真正放松下来,感受自己真正的趣味。安先生潜意识里“做有用之事”的想法并没任何错,要做的不是摆脱“做有用之事”,而是让“有用之事”同时也变得有趣。

自行接纳的“有趣人生”

可以这么说,没有年幼时的一系列观念与想法,便不会有如今的自己。对安先生而言,如果没有童年时根植于内心“做有用之事”的质朴想法,则不会有如今一切都被他处理得井井有条的工作与生活。

在年幼时,孩子们不可能获得成年时的思维。就像安先生,他童年看闲书被父亲训斥的时候,他心里是不会想“我就是要看,大不了被老爸训斥一顿,至少我已经做了喜欢做的事情”,而只会趋利避害地遵从父亲的想法,以获得被长辈认同的内心安全感。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童年时养成的习惯是保护而不是阻碍。

当真正接纳了自己从小养成的习惯与传统后,人才能变得更加灵活。从心理学上讲,越是接纳自我嫌弃的部分,就越不会被嫌弃的那部分所控制。“无趣”的安先生,就算一直“无趣”地做“有用之事”又有何妨?不看娱乐节目固然会失去与同事的共同话题,但他看纪录片时所产生的乐趣却是他同事所无法体会的。整日像直男一样“不解风情”也许会给人不易亲近的感觉,但时间久了大家会知道这是他的风格。

当一个人接纳了自己看似嫌弃的部分,才更容易发现自身独有的乐趣,并挪出原来用于否定自己的精力,去感受其实原本就非常美好的生活。人生有趣与否,并不在于别人的评价,而在于自己对自己的接纳程度。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