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我的少年小说处女作

金曾豪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十年动乱刚刚结束,一些青少年受“读书无用”“造反有理”等谬论影响,缺少信仰,无视规矩,不求上进,令人忧心。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尽管那时我们年轻的共和国还相当清贫,但人们的精神状态是昂扬的、积极的,人与人之间讲究友爱,生活里充满爱,充满希望。我急切地想重现这些美好的东西,让孩子们感受爱,感受美,陶冶他们的家国情怀,呼唤他们追求人生的价值,帮助他们构建较为健全的人格。出于这样的愿望,我写了两个取材于我少年生活的短篇小说《芦花公公》和《踏雪》,分别寄给上海的《少年文艺》和江苏的《少年文艺》。前一篇写的是我记忆中的一位卖草鞋的老农,后一篇是纪实作品,记述了我少年时收留一条狗的故事。不久,两篇小说分别在两家《少年文艺》杂志刊出。因为是同时刊出,难分先后,该是都能算作我少年小说处女作的。如是,我的儿童小说处女作居然是个双胞胎呢!

作品发表不久,江苏《少年文艺》主编顾宪谟先生专门从南京来常熟访我,鼓励我继读为他们的刊物写稿。上海《少年文艺》主编、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任大星先生来常熟少年之家参加一个活动,打电话约见我,同样鼓励我继续写少年小说。两位前辈都说我的气质适宜当个儿童文学作家,说我的文思和文笔十分适宜儿童文学的写作,坚持写下去或可成大器。

年轻人太需要师长的鼓励和支持了。在文学前辈的鼓励下,我一口气写出了一组儿童文学作品,刊出后得到了评论界的关注。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周晓先生在《人民日报》著文推介我的作品,《儿童文学选刊》连续选登我的作品,并载文说我“成功地把乡土文学带进了中国的儿童文学”。

我的文学之路是从成人文学起步的。其时,我已经有不少中短篇小说和散文在《雨花》《上海文学》《清明》《芒种》等杂志发表。有中短篇小说先后选载于《小说选刊》和《中篇小说选刊》,还有作品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年度小说选集。可以说,我当时在成人文学创作领域已经小有成绩,而且发展势头颇见有劲。为此,不少朋友提醒我不要因为儿童文学创作而让成人文学创作冷下来。

我的回应是我会努力做到“两不误”。我确是这么想的,可接下来的发展告诉我,这个“两不误”是有点想当然了。

许多儿童文学报刊纷纷向我约稿。江苏《少年文艺》有一次派了青年编辑——后来成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编辑家的刘健屏来常熟住下,坐等着我的短篇完稿。那一次赶写的是短篇《有一个小阁楼》。完稿不久,《少年文艺》又特邀我去东山雕花大楼参加一个小型笔会。编辑部所有的编辑都坐镇笔会,坐等着参会作家的短篇新作。在那一次笔会上,我当堂完稿的是短篇小说《河廊下,一条小船》。

与此同时,我的儿童文学写作常常能得到小读者们的推动。以《小巷木屐声》为代表的、我的初始阶段的作品,大多取材于我自己的儿时生活,期望把高尚的人情美传递给孩子们。一次,我在上海卢湾区少年宫参加儿童文学作家和少年们的联谊活动,《小主人报》的一位小记者采访我,说:“老师,你作品中的主人公纯洁高尚,但我们的大人们认为那些人物不可以学的,如果学了,会在现实生活中吃亏……”坦诚的提问推动了我的思索。是啊,儿童文学应当培植孩子们的崇高精神,展示生活的光明和美好,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有责任、有选择地让他们了解生活的另一面。出于这样的思考,我创作了 《黑茄克,黑茄克》《黑豹奇遇》等作品,与孩子们一起体验人生的难以避免的困难、尴尬和无奈。

我的另外一些小说如《感谢风筝》《白皮箱》等则呼吁多给孩子们一些理解。作品发表后,小读者们在来信中纷纷向我诉说他们种种不被理解的苦恼。这一类信读多了,我发觉不少孩子对“理解”的理解不全面,有的甚至很偏激。他们要求事事处处无微不至地被理解,却不大想到去理解别人。对“理解”的苛求使人陷入琐碎、脆弱和平庸,其实是一种弱者的心态。出于这样的发现,我很快写出了《迷人的追捕》《秘方秘方秘方》《黑豹奇遇》《青春口哨》等中长篇小说,来和小读者一起寻找小男子汉。我甚至写了《狼的故事》和《魔树》等作品,来呼唤为人者不可或缺的自强意识。

前辈作家们的真诚扶持,编辑们的激情鼓动,小读者们的“前呼后拥”点燃了我儿童文学创作的热情。而此时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儿童文学正进入一个拨乱反正,向真正的“儿童”和“文学”回归的时期,儿童文学报刊大量复刊创刊,进入了一个发展和提高的红红火火的高潮期。我就这样正面遇上了中国儿童文学空前繁盛的发展时期。

虽然我一直坚持成人文学的写作,但从少年小说处女作起步,不知不觉间,我逐渐把主要的精力转向了儿童文学创作。

我从小阅读过许多中外儿童文学作品,深知儿童文学对社会风气、对人性的净化、对未来民族性格的铸造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少年儿童时期,正是一个人在心灵上打底色的时期,过了这个年龄段,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恰逢中国儿童文学复苏繁荣的时代,我也算为中国儿童文学做了一点点工作,觉得很幸运。

“儿童是最可尊敬的人类。”(高尔基语)为孩子们写作是一个光荣的事业。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陆怡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