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熟日报记者 金玮
“以前忙的时候总说空了一定把书看完,可这次明明假期够长了,我却没读完书单上的任何一本书。”日前,网名为“楼非烟”的大学生向笔者求助时说出了心中的不解。原本信心满满的她,望着依然静静地躺在书架上那些“一尘不染”的书籍,难以理解自己毫无读书欲望的原因。
“等我有空了就……”,生活中人们有多少次用这样的借口去拒绝看一本书、学一个新技能、掌握一门新手艺?等到真有空的时候,却又沉寂在安逸舒适的环境中不想出来,于是又找到了新的理由“等忙起来有动力的时候我就可以……”最终的结果就是在不断拖延中浪费时间一事无成。到底是什么让“拖延”占领了长假?
实质
自设障碍的惯性
这次疫情带来了长假,带来了更多的时间,还带来了更深的思考。平时忙碌的工作与学习中,对于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我们总能找各种借口和理由来推迟。总以为有时间就会去做,但似乎又总不愿意去为之花时间,这便是拖延心理的真实写照。
上述状态是拖延行为的一种:自设障碍拖延。为了推迟完成任务,人们总能找到各种原因,有的理由甚至别人看起来完全无法理解,但当事人自我欺骗多了也就信了。“我很忙”“等我有空就做”“今天是星期五不适合做这事”,每个人都可以编造出无数“理由”,去心安理得地拖延,轻者略微影响工作和学习,重者让人产生消极情绪。
当设定的第一个障碍,成功拖延了计划之后,就会在心理上形成“破窗效应”。不久后,内心就可能编造出更多的理由,去把更多的事情一拖了之,最后做出更多逃避行为,影响工作或学习的效率状态以及精神面貌,甚至患上严重的拖延症。显而易见,所有莫名其妙的拖延理由背后,都是自设障碍的惯性在作祟。
原因
自我要求的误区
自设障碍的原因比较复杂,每个人对即将完成的任务都有一个预设的判定,但大部分人的潜意识里都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而制定过高目标,开始执行遇到困难后,主观意识可能会受到潜意识里拖延的影响。
一些人对自己要求颇高追求完美,如果不能确定做出来的事情是完美的,就宁愿不去做。只要还没把事情做完,这种完美的“泡沫”就会一直存在不被戳破。于是,大脑就开始找各种理由来阻碍任务执行。就像本文开头的网友“楼非烟”一样,制定读书计划振奋人心,可真到读书时却很难受,所以只制定计划而不读书成了“最佳选择”。
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人心理上也会自设障碍。所谓自我效能感,便是指人对自己否能够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当人在自己薄弱领域学习和工作时,自我效能感往往很差,就更容易给自己设定障碍、拖延行事。
比如一位不善言辞的员工,对谈判环节的工作很没自信。哪怕遇到的供应商非常好说话,他也依然把与对方压价的环节拖到最后去执行。此时,订单留给供应商的时间被挤压得所剩无几,必然导致最后的价格谈判任务难上加难。
破解
自行察觉的干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解决所谓拖延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如何去克服具体的压力,而是在于怎样去自行察觉心理上的误区。只有这样,才能第一时间堵上心理“破窗”,不再给拖延行为寻找一个又一个稀奇古怪的借口。
那么,该如何察觉自设障碍的误区呢?首先要察觉自己在执行一项计划前的信念,也就是对这件事情的看法、解释、评估。计划中哪些事情要“立即行动”?哪些事情要“以后再做”?如何解决“立即行动”与“以后再做”之间的冲突,当一切都考虑好之后,接下来的行动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次序。
与此同时,也要察觉自己在面对执行计划时产生的情绪状态,坚持正面的价值判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适当对自己拖延思维进行一些干预、调解或替代原有的一些消极想法。要敢于质疑、挑战和克服拖延思维所产生的各种影响,最后做出真正的行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