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王晓明:从诗里走出来的散文人

王晓明获第三届中国《诗群落》奖时,说过一些文气的话:

做一个诗人不容易,说过很多话,行过很多路,见过很多人与事,但往往不是诗。

有时,我们把世界都当作了诗,但诗人却受到了伤害。

有时,把一切爱都当作了诗,诗人却受到了欺骗。

其实,诗歌不属于嘴巴和手。

诗歌是眼睛的、心灵的、思想的。

我写诗,并不刻意,产量不高,但我写的都是我自己的。

我的诗,都是我的孩子,有缺点,但品行端正,不虚伪。

写诗也是一种信仰,是神圣的、崇高的。

我会一直写下去,写自己的诗,写你们喜欢的诗。

如果有一天我不写了,要么死了,要么涅槃。

这是王晓明尘世主义的梦。评委会当时的评语有些短,但熨帖着紧:“晓明的诗,长于游历,又善于收藏,在博杂中梳理出自己对生活和世界的个体认识和观点。”如果我们用他的诗歌观及被指认的诗歌风格去评估他的散文,也是较为妥当的。

王晓明不是一个著作等身的散文作家。至今可以寻到的散文集只有《青瓷之约》,《有荷的日子》是诗歌散文集,其余都零散地发表在《钟山》等杂志及报纸副刊上。我问过王晓明何时把那些散在的文字编辑出版,他说等等,再等等,像极了他收藏的古旧文物,透着幽微与淡性。王晓明也实在不是个耍花腔的作家。他踩在生养他的虞山大地上,写着虞山的人文风物,兴福禅寺、曾园·赵园、四丈湾、西门、琴川河畔、清泉道上、吴市里都留下了他的痕迹,而这些痕迹又留在了他文化的笔下与尘世的梦里。

我接触过一些散文作家,他们多少有些个人的癖好。但癖好的里里外外,基本可以拼贴成作家自己的人生,这大概就是谢有顺所说的“散文背后站着一个人”。王晓明喜欢曾朴,甚至到了崇拜的地步,将《曾园识曾朴》作为《青瓷之约》散文集的首篇算是他向曾朴的一种隔空膜拜。曾园的景致美好啊,“若是春和景明,水波不兴,万木竞秀,百花争艳,园中小径会把你带进一个奇异芬芳的世界。曲池荷风,是赏月低吟的场所。围廊环绕,假山重叠,可以听松风、观红叶。夜阑人静,是磨墨挥毫的时刻。推窗而望,初日东升,疏影横斜。虞山青黛,城郭巍然……”但美景之后的审美更在于文化的历史。王晓明站在曾朴站过的地方,遥想着曾朴及其撰写《孽海花》的悠久之叹,“他把满腔的忧愤倾注于笔墨,以冷嘲热讽的文笔对清末30年间的人物、历史进行了艺术加工……”显然,他是支持曾朴远离官朝世事、回归灵性园林的。他将曾园与封建王朝作比较,曾园之妙便跃然纸上了。于是,出世即入世,无论始诞之子或是归隐之人,一旦入了俗尘便再离不开;若进了社会,便是弯弯绕绕的社会关系,欲理还乱的纠葛牵绊;长于天地,生而远行;那些真正做到不入凡世的人掰着手指也能数遍,比如释迦牟尼,再比如老子庄子,前者是真正做到与尘世毫无瓜葛,后两者则是在精神上超脱凡尘;再比如陶渊明,虽反复于山林城市间,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入世,最后却不顾一切地归隐山林,一心惦念草野山涧;还有的古人不知是真欲归隐还是沽名钓誉,不过都有过“忽如远行客”的遐思,这也算是对脱离俗世纷扰的美好追求罢了……王晓明在曾园里悠悠而行,从日出至日落,踏遍了每一个角落,也踏遍了他幻境中的历史天空与文人哀叹。

也有不用哀叹之思的,那就是茶。虞山有虞山绿茶。王晓明爱喝茶,对茶也颇有研究,喝起来更是讲究。“我喜欢喝茶,一天要泡三开茶,一般是上午喝绿茶,用景德镇产的上等瓷杯或用玻璃杯冲泡着喝;下午喝红茶,用宜兴名家紫砂壶冲泡;晚上有时红茶,有时绿茶,有时喝白开水。为喝茶,家里书房和办公室都置了冰箱放茶叶。”如果往崇高路数上走,王晓明的茶客身份与常熟茶文化的悠久流传相关,他骨子里渗着虞山的文化气脉。“常熟人喝茶十分讲究心境和环境,喝茶,不是口渴了才喝的那种……那个曾朴家的花园曾园的荷花开时,喝茶的人们会相约而至,临荷的浓荫下、半轩中,是品茗消夏的好地方……而千年古刹兴福寺的高大树荫下、半轩中,则是清早喝茶的好地方。”茶饮即茶隐,悠然淡然。

生活是王晓明散文中的浓墨处。他忆旧,河中游水、钓鱼摸螺蛳、夜校学习、红泥小火炉、儿时的新年、父母的老屋、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留声机、台式收录机、江南的老街等等都是他记忆中的生活物事,也是过往时代的留声机。他喜欢行走,去香格里拉邂逅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到黄土高原看窑洞,看建在窑洞里的学校;他去亲近黄河,壶口瀑布的气势让他为之一振;他去寻访朱仙镇,感受曾经的繁荣;他写东北的雪,写布市的异国风情等等。他的脚步停在哪里,他的笔尖就从那里流出他的满腔热血和爱国之情,这时的王晓明,是大地上的行吟歌者。

王晓明的散文是天真的,如同他诗歌那般,透着天真的清澈。我们看不见喧嚣与浮华,也没有时代的斑驳阴影,他是一个温暖时间与时代的人。但是,我们到底是生活在芜杂的人世间,散文终究也是最贴近时代与个人的刻录器,在抒写有情的人间同时,我们也希望看到晓明笔下再多一些关于时代现象的某种思考,那是凝重而深远的。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陆怡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