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碎片化娱乐你沉迷了吗?

文/常熟日报记者 金玮

上月底,虞城情感栏目刊载了一篇名为《是什么让“拖延”占领长假?》 的文章,引发了不少读者共鸣。他们有的在长假里花不少钱买了网课,复工后却发现才上了两个课时。有的每天早晨看书不到五分钟就会不自觉地拿起手机玩抖音,结果一刷一整天一事无成。还有的论文没写两行,就开始刷微信朋友圈,临近开学才担忧、急躁。

大家纷纷吐槽自己“拖延症”“没耐心”时,并不知道自己正被一种名为“碎片化娱乐”的东西所侵蚀。碎片化娱乐,是指随着碎片化生活的到来,人们选择的娱乐方式也呈现出了碎片化趋势。比如,不停地刷短视频、做浅层次社交、看刺激性极强的花边网文等。这种娱乐产生的快乐简单粗暴,可又持续不了多久,反而会给人带来更大的空虚。

碎片化 让思考失去深度

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发展,碎片化时间被人们很好地利用了起来,碎片化阅读、碎片化社交、碎片化娱乐等纷纷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中。然而,如果个人过度沉迷其中,思维能力也会受其影响变得碎片化。网名“秋梨”的读者就发现自己出现了类似状况。

“秋梨”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可毕业论文至今“难产”,写作时更难以静下心来,每写几行就会不自觉地拿起手机刷微信朋友圈给人留言。过了一个多小时,她终于把心思拉回到论文上来,可憋足劲写了两行,又想打开手机看看微信朋友圈。

看着微信朋友圈或社交平台上前后毫无关联的文字,“秋梨”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打碎”,分散到不同的信息中。这样的举动能让她逃避当下的烦恼,暂时做一名无忧无虑的“网友”,进行毫无压力的浅层次社交。可等刷完那些有趣的碎片化信息,关闭聊天软件,回到现实生活中,“秋梨”发现除了一点残留的亢奋外,只剩下空虚的疲惫以及对浪费时间的懊恼。

大脑里的碎片化信息太多,不断干扰着“秋梨”的思考,写论文时她会莫名其妙地想起那些“垃圾信息”,极大地降低了注意力。碎片化信息吸收过多,她的心绪就越来越浮躁,做事效率越来越低。最终的结果,就是任务时间被不断延长,精力被无限消耗,自己无法沉下心来做深度思考。

强刺激 让思维变得极端

碎片化娱乐要在短时间内满足人的内心需求,就必须制造足够大的爆点。于是,各类充斥花边内容的信息、帖子、视频等成了人们碎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人们愿意花大量时间关注这些有趣的东西,而对需要持之以恒完成的计划与任务缺乏兴趣。求助者“殇红月”便是其中一员。

在疫情防控期间,“殇红月”本打算利用长假上网课学习插花来陶冶情操,可现实是她把大部分时间交给了各种无厘头的网文和短视频。除了关注日常的新冠肺炎疫情时事新闻外,她更喜欢看吸引人眼球的内容,比如“新冠肺炎可能导致男性绝育”“一场隔离引发的离婚”等,还会搜索类似的内容,一看就是一整天。

在这个追求“爆款”的时代,刺激性的信息不断让人的大脑分泌多巴胺,“爽剧”“爽文”大行其道。可无厘头的“爆款”,犹如被撒了很多调料的食物,吃太多后只会让人过度迷恋调料的重口味,而忽视食物本身的鲜美。刺激的信息接触过多,人的思维方式容易变得非黑即白。

一时的“爽”可以满足人们浅层次的心理需求,让人获得一时痛快。可当人们看完“爽文”“爽剧”回归现实后,反而会有更多的失落感。因为这类碎片化信息急速消耗了人的情绪能量,埋下很多隐患,使人产生不必要的烦恼。若一直沉迷于强刺激性的内容,人的思想也可能变得更加极端。

真快乐 注重身心的成长

生活需要娱乐来调剂,但获得真正的快乐依靠的不是简单粗暴的感官刺激,而是应去参加能带给人滋养与成长的有意义的活动。不沉迷碎片化娱乐,培养健康的心理调节方式,人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源泉。

善于调节身心的人,往往都享受独处。他们会留出专门的时间,放下琐事消除各种干扰,一个人静静地待一会。比如,喝一杯咖啡、读一本书、自学一项技能、独自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有品质的独处可以帮助人们的心灵回归本真,将散落的 精 力集中到目前所做的事上。

培养一项健康爱好,不仅可以化解无聊,还能为人生“增值”。爱好运动的人,能感受到运动带来的刺激与快乐,也能锻炼出健康的体魄。爱好绘画的人,能在宁静中将内心的情绪挥洒到画作上,更能通过作品提升存在感。只要能给人带来成长,爱好便能成为人们最好的娱乐活动。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陆怡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