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做一颗诗坛的石子

“做一颗诗坛的石子。”每当我想起这句话,就感到有一双小手在轻轻触动我的内心,感到有一双眼睛在悄悄注视我的灵魂。这句话也让我数十年来,在整个写作体验中能够没有野心却始终坚持不懈,让热爱阅读与写作成为我生活乃至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句话是1992年8月4日下午,原诗刊社主编张志民在我笔记本上题写勉励我的。当时我正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参加《诗刊》社组织的青年诗人诗歌笔会暨培训班。

我从小受家庭影响很深,曾祖父在民国初创办学校并任校长,是地方议员;祖父也是教师,他们先后舍家投身革命而牺牲。新中国成立后,初中毕业的父亲在有关部门工作,家里有大量各种类型的藏书并开设了家庭图书馆,对外出借阅读。“文化大革命”中父亲被人诬陷开除公职,家被抄,藏书也全部没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父亲平反,可惜那些没收的财物不知去向,包括那些藏书。

小时候,由于喜欢读书,家里人和邻居都叫我“书犊头”,还因为喜欢一个人躲在房间读书并像女孩子一样害羞而被称“盘房小姐”。那样的年代,阅读能让我忘记一切,让我打开自己精神与心灵的翅膀。读着那些名著仿佛自己就是那书中的主人公,心随着那些人物的命运起伏波澜。有时候也偷偷地在纸上涂写一些文字,并幻想自己成了一本有灵魂的书……

真正开始写作,是在师范学校的时候。我17岁高中毕业,高中读书期间因当了课代表没有及时收齐同学数学练习本去交,曾被数学老师没收掉一部正在阅读的小说。后来参加工作当民办教师,怕被领导说不务正业,每天晚上总钻在宿舍被窝里偷偷看书。1980年我考上师范学校,在学校里有一段时间迷恋阅读外国文学,自己模仿着西方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写了两个短小说,被学校墙报登出来了。学校校长看见后把我叫去给了我一把钥匙,说喜欢读书写作,去担任学生阅览室管理员吧。于是,我的课余时间全部埋头于阅读各种各样的文学期刊,进行写作,也开始向刊物投稿。师范毕业后,业余时间我是市图书馆的常客。由于经常在市文化馆《常熟文艺》、市文化宫《工人文艺》等油印刊物和橱窗里发表小说、诗歌等,认识了文化馆的金曾豪等老师,受教很多。1984年,在《常熟市报》发表的小说《考验》获得常熟市首届“虞山文学奖”。当年我成为市文化部门成立的“常熟市业余创作中心组”16位成员之一。之后,我的诗歌还多次在苏州市“十月诗会”活动中获奖。

1992年,我在《诗刊》上首次发表作品。当年暑假,参加了《诗刊》社在鲁迅文学院举办的笔会和诗歌创作培训班,有幸聆听到了邹荻帆、张志民、韩作荣、杨子敏、雷霆、丁国成、王燕生、朱先树、周所同、李蕙敏、梅绍静等许多老一辈诗人、名家老师的诗歌讲座(他们都在我笔记本上留下题词与签名);尤其是王燕生老师的几次夜晚闲谈使我在诗歌创作与为人品德上受益匪浅。而张志民老师题的“做一颗诗坛的石子”,让我莫名难忘。1993年《诗刊》再次发表我的作品。这年10月,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部诗集《水边的情诗》,《诗刊》社二编室主任朱先树在病榻上为我诗集作序;我还当选常熟市文学协会(作协前身)理事。我不喜应酬,多年来,把白天给了忙碌的工作并先后多次获苏州地方志系统以及江苏省、全国先进;而夜晚则是阅读与写作的最佳时间。我曾被“榕树下”大型文学网站首页展示过,2006年后先后成为苏州、江苏省作协会员。大量作品发表在《诗刊》《人民文学》《星星》《扬子江诗刊》等省市文学期刊上,作品入选《网络新诗年选》等数十种现代诗歌选本,先后出版诗集《夜之书:虞山》等6部。

在文学的道路上默默耕耘,让诗歌的光芒永远澈亮我生命的夜空,澈亮我这一颗诗坛的小石子。

作 者 简 介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协会员。诗作散见《诗刊》《人民文学》《星星》《四川文学》等。入选《中国网络诗歌前沿佳作赏析》《中国当代诗库》《2009最适合中学生阅读诗选》等选集。出版有《夜之书:虞山》等6部诗集。

私 人 书 单

《九三年》(法国)雨果著

《凯旋门》(德国)雷马克著

《老人与海》(美国)海明威著

《边城》(中国)沈从文著

《等待野蛮人》(美国)菲利普·罗斯著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陆怡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