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淮安】淮安:用奋斗作答, 建设好周总理家乡

深化“放管服”改革,助力“行政快车”利企便民;抓好美丽田园乡村建设,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好中国水工科技馆“国际牌”,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地处江苏“美丽中轴”“绿心地带”的淮安,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用实干创造、用奋斗作答,充分展现建设好周总理家乡的“象征意义”。

淮安市委书记蔡丽新说,淮安将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和区位空间优势,把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衔接起来、与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融合起来,努力探索走出一条符合淮安实际的现代化之路。

□ 本报记者 吴琼 张莎沙

“优”无止境,改善行政服务驶入“快车道”

“过去申报一个项目要经过发改委、环保、消防等多个部门审批,没一个星期下不来,现在当天来当天办好。”在淮安市台商台胞服务中心,记者遇到为公司办理营业执照的台湾全稳生技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办秘书李心乔。

淮安市台商台胞服务中心刚运行3个月,是大陆设区市首家“一站即成”的台商台胞服务中心。中心工作人员孙宗平说,在推动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淮安始终坚持打造“101%服务”品牌,台商台胞服务中心将进一步拓宽绿色通道、提升服务层次,满足台商台胞医、学、住、行、娱等多元化生活需求。

在台商台胞服务中心隔壁,是淮安市财政奖补集成服务中心。在工作人员指导下,记者在办事窗口登录淮安市政府网上办事大厅,点击进入财政奖补集成服务平台,近600个财政奖补事项、各类政策解析、申报指南等清晰呈现。过去需要跑多个部门、填多张表格、等待数月才能获批的奖补资金,如今只需到一个窗口、填一张表格就能完成,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2020年以来,淮安针对财政奖补“政策散、流程繁、办理慢、兑现难”等共性问题,探索启动全国首个设区市全市域、全事项、全流程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目前,市本级奖补事项办理环节已平均精简45%、时限平均压缩60%、材料平均减少24%。淮安市行政审批局审改处处长傅宁说,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使财政资金直达基层,快速惠及市场主体。截至目前,淮安市已累计上线588个财政奖补业务项,受理各类业务5699件,涉及奖补资金3.1亿元,办结1843件,累计发放奖补资金1.98亿元,惠及3900多户企业。

新型社区里,农民过上“向往的生活”

一边是整齐的小楼,一边是划成一块一块的菜地,走进金湖县吕良镇湖畔旺屯新型农村社区,道路平坦宽敞、绿草如茵,家家户户挂起了大红灯笼,欢乐祥和。便民服务中心、电影院、超市、理发店、篮球场、健身广场……各式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为屯里的幸福生活“加码”。

“就在家门口的蹦床厂上班,工作不累,还能照顾到家里,真好!”说起现在的生活,60岁的本村人万翠梅连说“舒心”。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是老百姓最朴实的心愿,也是推进农房改善工作的根本立足点。作为金湖县农房改善工作市级示范项目,湖畔旺屯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坚持产业质态与富民效应同步升级。“我们从‘农房+产业’角度出发,依托沿淮金线高效农业示范带,发展现代农业企业6家,提升建设5000亩观光农业区、1000亩高效渔业区。配套建设标准化厂房,引进体育器材加工、服装玩具生产等企业,目前吸纳就业600多人,人均年增收超过3万元。”旺屯中心村党委书记唐利宝说。

位于村口的江苏硕达体育器材有限公司,流水线上工人们正麻利地将产品装盒打包,一台台叉车满载货品,开向厂门口的集装箱货车,准备往上海发货。包装工沈为华是旺屯村民,也是工厂的第一批工人,他说,“现在每天上班走5分钟就到,不仅方便照顾孩子,每个月还能挣三千多元工资。”“我们目前共有90多名工人,其中70%都是旺屯村民。”硕达公司总经理曹信欣说,受疫情影响去年以来家用蹦床市场需求量快速攀升,“今年准备扩大规模,再吸纳50名村民就业。”

建项目、强配套,近年来淮安将农房改善作为大事要事来抓,在搬得出、稳得住的基础上,聚力聚焦能致富、生活好。2020年和2021年,共计划实施农房改善项目212个,让5万户农民口袋“鼓起来”、生活起居“潮起来”、幸福指数“燃起来”。

留住运河记忆,描绘“运河之都”文化蓝图

运河三千里,最忆是淮安。“运河之都”淮安,聚焦“千秋淮扬”文化高地,高定位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

在风景旖旎的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长廊景区,有一座清江浦记忆馆。走进记忆馆中央的仿古船头,恍如穿梭回明清两朝时的清江浦:两岸商铺鳞次栉比、人头攒动……

运河载动了漕运,也载动了沿岸城市的千年繁华。淮安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规划建设处处长夏家茂说,作为“运河之都”,近年来淮安持续推进漕运文化展示区、河工文化集成区、生态文旅体验区、运河保护示范区建设,描画“天下运河看淮安”的壮丽图景。中国漕运城、河下古镇历史街区、清江浦1415街区、蒋坝河工风情特色小镇等项目陆续从蓝图走入现实,昔日的“运河之都”正焕发出新时代的独特风采。

水工文化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城市,明清两朝有200多位治河官员驻节淮安。2020年5月,为深入挖掘淮安丰富的水利遗存,更好地呈现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水利工程科学技术及其发展历程,淮安正式启动中国水工科技馆规划建设,一期为板闸遗址公园、二期为中国水工科技馆本体、三期为大运河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总投资约40亿元。目前一期已进场施工,二期、三期正在深化设计,第一批文物征集已完成。不久的将来,一座展示中国水工历史、水工科技,具有“世界一流、传世之作”品质的标志性展馆,将在淮安大运河畔展现在世人面前。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时韵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