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一江清水”尽展和谐相融新画卷

—— 写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五周年之际

版次:1来源:新华日报      2021年01月05日

□ 本报记者 吴 琼  许海燕

驱车行驶在南通五山滨江风光带,抬眼可见江上碧涛万顷,侧耳可听林间鸟鸣啁啾。过去,这段长江岸线小景区、老港区、破厂区、旧小区相互交织,“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近年来,当地累计关停了200多家散乱污企业,清理了160多条小杂船,关闭了当时全国最大的进口硫磺集散基地,拆除河道周边违建,修复腾出岸线,新增森林面积,在长江边逐步构筑起一道绿色廊道。

“过去脏乱差的地方变成现在公园的绿化带,说明我们只要下决心,就一定能落实好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山地区滨江片区考察调研时指出。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总书记念兹在兹。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五年来,江苏坚决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致力标本兼治治理环境污染、壮士断腕解决“重化围江”,彰显向长江生态环境透支问题宣战的坚决态度和坚定决心。

浩荡八百里,江苏鱼米乡。践行新发展理念,矢志高质量发展,一曲澎湃激越的新时代“长江之歌”,在江苏10万平方公里广袤大地上磅礴奏响。

觉醒,重塑“江”与“人”的关系

在南京浦口区,46岁的杨金龙主动结束了几十年的渔民生涯,和其他100多名渔民一起上了岸。如今,杨金龙已从“捕鱼人”变身“护豚员”。“前几年江豚很罕见,现在经常看到。最开心的是看到小江豚,之前我一次看到4只,这说明江豚在繁殖。”杨金龙兴奋地翻出照片给记者看,眼里闪着光。

五年荏苒,大江巨变。行走长江两岸,沿江的工厂码头正化身为柳堤苇岸,日渐清澈的江水里江豚活动明显增多……从靠江吃江到靠江护江,大江两岸的江苏儿女变革性重塑“江”与“人”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用绿色发展的生态自觉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江文明新时代篇章。

五年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沿江展开调研,多次召开工作推进会,推动长江大保护劲头不松、力度不减。

2018年5月,省委书记娄勤俭带领沿江八市和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乘船对江苏段全程考察,强调要坚持系统思维,注重规律把握,自觉扛起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重任,去年又把这项工作作为牵头联系的重点改革任务加以推进。省长吴政隆多次深入沿江各地问题点位实地检查,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举一反三,标本兼治,务必抓出成效,坚决打好长江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

江苏依江发展、因江而兴,改革开放以来,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生态退化、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的沉重代价。“长江病实质是发展之病,根子在发展理念。”去年10月21日,娄勤俭在《学习时报》撰文表示,“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战略思想,在深学深悟中纠正片面认识,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不断筑牢全省推动长江大保护的共同思想基础。”

而就在文章发表一天前,江苏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会议在常州召开,这不仅是江苏近两年来每半年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的延续,也是在一个大的时间节点上对工作的一次全面回顾和加油推进。

“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是我省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希望和期盼。”会上,娄勤俭动情地说,只要我们不折不扣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去做,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再接再厉、持续加力,就一定能够更好回馈反哺母亲河,让长江江苏段焕发生机、泽被后世。

全省上下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作为系统工程统筹谋划,坚持省域全境一体纳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共治,坚持破除旧动能培育新动能,坚持自身发展与协同发展,先后出台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狠抓问题整改、生态修复、结构调整、优化布局、交通建设,在省域全境展开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五年来省级财政用于相关长江生态修复、污染治理等资金1300多亿元。率先在全国建立高质量监测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形成注重发展方式转变、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考核指挥棒,坚决扭转一些地方和干部“重发展轻保护”“重增长轻治污”,甚至“以环境换增长”的政绩观偏差,推动发展思路加快向“靠江护江”转变。

“沿江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五年来最好水平!”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天琦说,2020年我省PM2.5年均浓度“七连降”,长江干流水质总体为优,主要入江支流断面优Ⅲ比例提升34.3个百分点,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这几年,我们聚焦长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实施‘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污染治理‘4+1’工程等彻底整改,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成效之显也前所未有。”

嬗变,重现水韵江苏之美

寒冬,记者来到镇江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芦苇遍地,远处一片树林的树梢,布满密密麻麻的“白点”。“那都是白色鹭鸟。”保护区负责人说,目前,保护区内共有100多种鸟类,另有猛禽十多种,“与以前比,环境变化翻天覆地”。

2018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镇江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7000多亩江滩湿地被非法侵占。“镇江迅速行动,仅用半年多时间就彻底整改到位。”谈起整改,保护区管理处研究员级高工朱孝锋仍记忆犹新,“经过人工覆土、自然恢复,保护区内水域生态环境迅速改善,鸟类明显增多,江豚戏水再现。”

镇江的整改只是江苏整改突出环境问题的一帧剪影。17+11+114+596,这组数字背后是长江经济带江苏段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更是江苏自加压力、铁腕治理的坚定决心。两次国家警示片披露问题“17+11”个,省级自查问题114项,岸线利用项目清理596个……每一个都是“硬骨头”。

“下猛药”“出重拳”“零容忍”,一系列“止血缝针”的“硬举措”全面瞄准突出环境问题。目前,国家警示片披露问题彻底整改到位,省级自查问题整改全面完成,岸线利用项目全部清理完毕。

“2018年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泰兴两次被点名。历史问题的暴露,说明我们工作的深度还不够。”泰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吴小平说,泰州以刮骨疗伤的决心,打赢这场翻身仗。2018年底,泰州在全国率先启动“长江大体检”,对长江泰州段全面体检。去年,“健康长江泰州行动”指挥中心正式启用,通过大数据平台,将泰州段沿线不同类型的排口“一网打尽”。

在集中火力抓整治的同时,江苏加大投入抓修复,几年嬗变,长江两岸变化巨大,重现水韵江苏之美。

看得见的巨大变化,让住在扬子江头的南京江宁滨江广场附近的汤成秀感慨万千,“20年前,我经常用扁担从江滩上挑工业氨水回家种菜,一路脏乱差,相比现在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记忆中的滨江建材厂、陈塘造船厂、二江船舶修造厂等,现在成了绿色生态带,这广场简直就是个大公园!”

看得见的巨大变化,也让住在扬子江尾的启东圆陀角旅游度假区圆陀角村村民陈汉平眉开眼笑,“长江入海口水更清了,我们圆陀角的环境更美了,来旅游观光的人更多了,像恒大这样的大企业都来投资开发,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创业,真是太实惠了!”

长江之病,生态环境是表,“重化围江”是根。我省以“钉钉子精神”迎难而上,“重化围江”难题加速破解。

长江常州段是我省沿江城市中岸线最短的区域。但最高峰时,这里却聚集了120余家化工生产企业,是“化工围江”最明显的区域之一。2019年化工企业降至84家、2020年底压缩至41家、2021年底将压缩至30家……这组数字宣示着常州的担当和决心。

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姜浩说,腾退过程中要将原有的“好苗子”留下来,拿出腾挪置换的空间助其转型。

诚达石化工业有限公司,便是一株存量“好苗子”。企业总经理吴钧告诉记者,“腾挪后,园区挤出的空间可为企业内迁发展、高起点谋划设施建设提供机遇。”搬迁重建后的诚达石化还将与园区另一家存量企业新阳科技构成更为紧密的上下游关系——新阳生产的苯乙烯将以管道输送的方式直抵诚达,一改车运化工原料的物流模式,极大降低运输过程的环保安全风险。

五年来,全省关停退出钢铁产能1788万吨、水泥产能1565万吨,化工生产企业压减到2924家,沿江1公里内化工生产企业关闭退出132家。

江豚,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在南京观察江豚志愿者姚斌看来,越来越多的江豚现身,是对长江大保护的无言赞许。以南京为例,据多个观测点统计,长江江豚现在和南京市民一年“打照面”约2000次。

新生,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

长江生态环境之“病”,从根子上来说,是发展方式之“病”、发展理念之“病”。江苏以系统化思维谋划,出台一系列创新之策、率先之举,下好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先手棋”。

“推动长江经济带江苏段高质量发展,不能仅限于沿江八市,而是要把13个市一体纳入。”省发改委主任李侃桢说,江苏在全国率先制定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把省域全境纳入长江经济带发展。

理念之变,推动了制度重构。五年来,江苏把制度保障和机制创新作为根本之举,探索形成一批长效机制,筑牢长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铁栅栏”。

负面清单有效执行。制定出台《〈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江苏省实施细则(试行)》,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立下了长江干流及14条支流1公里范围内的“最严规矩”。

“三线一单”全面管控。出台《“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建立了覆盖全省的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管控体系,让红线“守得住”、发展“保得好”、效益“调得高”。

司法协作守护长江。五年来,省公安、法院、检察部门建立执法协作机制,用严密的法治全流域、跨区划守护母亲河。全省公安机关共侦办污染环境犯罪案件1963起,省法院率先在全国以生态功能区为单位设立9家环境资源法庭。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承载着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不仅要大保护,还要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漫步南京栖霞区燕子矶滨江公园,岸绿景秀。这里曾是南京城北的“化工之乡”。近年来,栖霞区投入150多亿元,关停搬迁全部404家企业。此后,通过培植新业态,燕子矶实现了从“传统工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蝶变。

“结合近年来的实践,我们体会到,做好污染治理的‘减法’固然艰辛,但做好‘腾笼换凤’的‘加法’,尤其考验能力和水平,这也是片区高质量转型的关键所在。” 南京市栖霞区委书记黎辉坦言。

在压减淘汰沿江地区重化产能、落后产能的同时,我省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在常州,新型碳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正在崛起,集群去年产值高达823亿元;泰连锡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先进制造业集群内拥有企业2400余家,约占全国总产值10.88%……从新型碳材料到大医药健康产业,从物联网到集成电路, 在我省沿江八市,地标产业相继崛起,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扬子江畔的产业高峰正在成为别样的风景。

“破除旧动能,切换新动能,江苏正打造一批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新型产业航空母舰。”李侃桢说,从全国来看,我省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软件、节能环保等产业居全国第一,集成电路、物联网、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创新和产业层次实现了大幅跃升。

驻足江畔,我们深切感受到古人描绘的“江流翻白浪,木叶落青枫”的美丽景象。如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已在江淮大地牢牢生根,江苏正走出一条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时韵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