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守护“工+人”的故事

傍晚6点,华灯初上,在河南郑州市“二七”广场的上空,悠扬的《东方红》旋律和肃穆的报时钟声准时响起,并联相拥的“二七”塔被14层的璀璨灯光瞬间点亮,在车水马龙间静静矗立,为这座城市的繁华默默守护。

这是一座造型独特的地标性建筑,平面呈两个五边形并联的独特连体双塔,仿古挑角飞檐,绿色琉璃覆顶,塔顶建有的钟楼和六面直径2.7米的大钟是整座“二七”塔的重心和灵魂。

“‘工’字下边加个‘人’字,连起来就是‘天’,工人阶级前途远大。全中国四万万同胞团结起来,将来要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好的中国。”走近“二七”塔,李大钊当年给郑州铁路工人讲学时的幽默话语仿佛就在耳边回荡。

“没看过‘二七’塔,不算来过郑州。”如今,对于郑州人民来说,“二七”塔承载着他们对郑州的记忆和深情,也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与灵魂。

期盼·拯救

上世纪初,由于京汉、陇海铁路交会于此,造就了郑州在全国“中”的地理坐标和“十字路口”的独特优势。但是铁路彼时被外国资本所控制,加上军阀为争夺地盘混战,工人们在穷困中苦苦挣扎,期盼着反抗与拯救。

1920年的秋天,工人阶级奋起反抗的“火苗”开始“播种”。

在郑州开展工作的第一位共产党员赵子健便是由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从北京指派而来,并以铁路工人教员的身份开展工作,积极创办工人夜校,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1年3月的一个晚上,李大钊也来到了郑州,他头戴黑礼帽、身穿大夹袍出现在铁路工人群众中间,介绍俄国工人解放的情况,传播革命真理。

自此,革命的火种不断壮大,郑州京汉铁路工人俱乐部、彰德(今安阳)铁路工会、开封陇海铁路工会、洛阳陇海铁路工会、京汉铁路郑州分工会等先后成立。

而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先后派人到郑州进行联络和宣传,机关刊物《劳动周刊》和《工人周刊》等成为夜校学员争相阅读的杂志。

跟随岁月回溯百年,革命的火种自此点燃。从工人夜校开始,郑州就已成为“二七”工人运动的策源地之一。

1923年2月1日清晨,各地代表和来宾从郑州车站出发,向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会场——普乐园挺进。会场内,“京汉铁路总工会万岁”“劳动阶级胜利万岁”的口号连绵不绝。自此,京汉铁路工人有了自己的组织领导机构。

如今,曾经的普乐园已被修建成“二七”纪念堂用作纪念缅怀,而在“二七”纪念馆的第三展厅里,按比例复刻的“普乐园”的大门静静陈列,石墨色的大门、冰凉的质感散发着无声的庄严,穿越百年对那段英勇光辉历史进行无言的诉说。

 奋起·反抗

波澜壮岁欣回首,敢在人先又续征。

“这面墙上的浮雕,再现了当时京汉铁路工会成立和大罢工时的场景……”郑州机务段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段,也是“二七”大罢工拉响第一声汽笛的地方。

原郑州机务段副段长于增润从1998年退休以后,就和退休的老工人们一起,把讲好“二七”大罢工历史作为一项责任,让青年工人们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为了守护好这座铁路工人的“精神富矿”,1985年,当时的郑州铁路分局在郑州机务段兴建了纪念组雕,组雕高5.5米、宽6米。1997年,又建成一组长36米、高1.8米,分为12个专题的“二七”大罢工纪念浮雕。

“军阀手中铁,工人颈上血;头可断,肢可裂,奋斗的精神不消灭!劳苦的群众们!快起来团结!”讲起这首当年在京汉铁路工人群体中广泛流传的歌谣,于增润说,依然能感受到工人们当年的热血。

1923年2月1日晚,刚刚成立的总工会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决定2月4日午刻举行全路总罢工。2月4日9时,象征罢工讯号的三头汽笛声在郑州分工会首先拉响,罢工工人们整齐的集聚在机厂煤台,郑州分工会委员长高斌登上煤台传达罢工命令,号召全体工人坚持斗争,决不后退。

3个小时之内,南到江岸,北至长辛店,京汉铁路全线3万多工人实行了总同盟大罢工,长达1200多公里的京汉铁路顿时全线瘫痪,交通断绝、商运停滞。2月7日,反动军阀吴佩孚调动两万多军警对罢工工人进行血腥镇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二七’大罢工在中国工运史、中国革命史、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留下最为灿烂的一页,成为激励人们继往开来的宝贵精神财富。”郑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三处处长朱建新告诉记者。

 延续·传承

如今,站在“二七”塔顶瞭望,周边高楼林立,现代商业都市繁华一览无余。随着岁月变迁,曾经的水深火热之地在世纪更迭中换了天地,但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二七精神”,依然璀璨如火,生生不息。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初露锋芒时精彩而又悲壮的亮相,先烈用热血铸就的‘二七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石琳是郑州“二七”纪念塔的一名讲解员,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郑州人,从小听着塔钟声长大的她,对这里有着不一样的情愫。

在郑州,像石琳这样被“二七精神”所感染的人和故事还有很多。

二七区陇海大院是一个有着百余年历史的老铁路职工家属院,原有752户居民。高新海是1951年出生于陇海大院的普通居民,他的爷爷曾参与“二七”大罢工。

1976年,高新海因病导致高位截瘫。不幸接踵而来,父亲、母亲病重。家庭的重担都压在妹妹高新霞身上。多灾多难的家庭在邻里的爱心接力下支撑过来。

40余年来,大院里几乎每个人都帮过高新海,走了一拨,又来一茬。40余年真情相守,消解了高新海的苦难和不幸,他说:“咱家不缺爱。”而陇海大院的感人故事,体现了团结、奉献的“二七精神”。

而作为“二七精神”的发源地,自带红色基因的二七区,更增添了一份传承和弘扬“二七精神”的使命和自觉。2019年以来,郑州二七区组织专家深入挖掘“二七精神”内涵,提炼出了“坚定信仰、忠诚为民、敢于斗争、勇于担当、无私奉献”这一新时代“二七精神”,并把“二七”纪念塔、“二七”纪念堂与周边的李大钊讲学旧址等共同形成了一个红色文化圈,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郑州“二七”纪念馆馆长张江山认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二七精神”和记忆,随着时代发展,“二七精神”需要被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工+人”的故事也要代代流传。

记者 余嘉熙 本报通讯员 董君亚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时韵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