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喜迎二十大】江苏徐州:老工业基地绘就“新蓝图”

本报记者 唐婧

GDP突破8000亿元大关、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4位、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每一个数字,都是一座里程碑;每一次突破的征程,都是在为未来蓄力。

作为一座建构在资源之上的城市,江苏徐州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发展动能转换关键期,唯有打造新增长极、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才能为高质量发展蓄能,成为一座不断求新求变的产业之城、宜居之城。

产业,从新开始

近年来,全市经济发展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徐州,这座坐落在煤炭上的城市迎来了新生机。

徐州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过去很多产业都与煤炭有关。可以这么说,煤炭铸就了徐州的产业底色。但是随着煤炭资源即将消耗殆尽,传统产业结构难以为继,徐州开始重新审视前进之路。

壮士断腕,苦寻良方,最终徐州选择了高质量发展这条路。

为实现从传统老工业基地到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的转变,徐州淘汰落后产能,关停一批高污染的钢铁、焦化、水泥和热电传统企业。

转型升级也让产业的“含金量”不断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从2012年的33.8%增加至2021年的47.1%;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由2012年的10.6%增加为2021年的57%。

同时,徐州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生物医药大健康、人工智能、半导体、光伏、新能源汽车……新的企业发挥领头羊作用、新的产业在徐州落地生根,新的产业链条连接希望和未来。

融合,让城市宜居

在城市中,发展产业不代表“唯产业论”,产业发展也要与自身城市相匹配。

过去的徐州城市面貌带有典型的工矿城市特征,基础设施落后,城市功能薄弱。

当全市产业转型的路径和目标逐渐明晰时,城市区域板块蓝图也随之调整。近年来,徐州市坚持产业和城市协调发展,以产业牵引城市布局,以城市发展反哺产业升级。

全市产业分布更加合理,城市布局更有效率。大量的工矿企业退城进区、退二进三,400余家工业企业整体搬迁。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不仅能够实现规模经济,还为发展楼宇经济、平台经济、总部经济等城市经济腾挪空间,不断提升徐州的城市首位度。

城市面貌也在一次次迭代更新。徐州通过实施大规模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1亿平方米,52.6万户居民实现“出棚入楼”,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环境面貌和市民居住条件,让城市更加宜居。

城市功能是否完善,是营商环境的一部分,关系着一个城市的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因此,徐州始终保持较高的城市建设投入。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对于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全市大力推进高铁、机场扩建、轨道交通、高架快速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徐州也成为淮海经济区10个地级城市中首个拥有轨道交通的城市。

徐州加强自主规划和自主发展,对照省会城市乃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标准,聚力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城市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明显增强。

人才,不断集聚

城市是人的聚合,宜居城市的含金量与人分不开。

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承载的人口数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徐州已经拥有近千万的人口 。

产业和人才相得益彰,产业发展吸引了一批人才。随着全市数字经济的发展步伐加快,不少数字经济人才被徐州所吸引。今年1-5月份,全市新增数字经济专业技术人才1002人、数字经济技能人才4574人,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高层次数字经济人才支持。

人才集聚能够更好地支撑产业发展,释放消费,扩大内需。徐州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努力推进建设人才强市的目标。

人口的涌入也为徐州消费带来了新动力。202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38.02亿元,比上年增长22.9%,总量居全省第三位,增量第一。

人口集聚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高度相关。根据徐州市“十四五”人口发展规划,徐州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3%,完善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产业兴、环境美、城市宜居的新蓝图逐渐展开。当前,徐州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期,新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改革红利、政策红利不断产生,徐州稳稳起笔,笔锋遒劲,以发展质量的提升带动幸福指数提升。

编辑:孟祥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陆怡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