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政协
2015年01月02日 星期五
第24期 总第04期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回顾
2015年01月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仲雍故乡考察记

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体谅父意,主动避位,不仅使周人在姬昌的统治下得以繁荣昌盛,最终推翻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周王朝。他们也到江南开辟了疆土,建立了另一个国家。

文◎曹家俊

市政协文史委准备编两本有关常熟历史人物的书,一本常熟人文始祖仲雍,一本是南方夫子言子。关于仲雍,主要资料仅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一篇寥寥几笔的记载。为了增加感性认识,市政协组织编写组成员奔赴仲雍的故乡考察参观。

想像三千多年前,岐山下周原的太伯、仲雍兄弟,让国南奔几千里,历尽千辛万苦,克服千难万险,跋涉千山万水,来到江南太湖流域,不知花费多少时间,而今天,我们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从上海浦东机场到西安咸阳机场,1340公里的直线距离,飞机仅仅用了2个多小时。

我们首先要去参观的是周公庙。它位于岐山县城西北7.5公里的凤凰山南麓,即《诗经》记载的“凤凰明矣,于彼高岗”处,始建于唐武德元年(618年),是为纪念西周政治家周公姬旦所建。周公名叫姬旦,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因封在周地(今岐山县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他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他制定的礼乐被后世称为周礼或周公之礼。古人认为“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故事传颂千古。周公庙内古树参天殿堂成群,现存古建筑30余座,占地约7公顷,整体建筑对称布局,殿宇雄伟,亭阁玲珑。庙内现存碑与石刻众多,并有汉、唐、宋、元、明古木多株。除了周公正殿外,还有召公、太公、后稷、姜嫄等周人先祖及功臣勋将的配殿及八卦亭、玄武洞、润德泉等古迹名胜。我们在后稷殿内看到了周太王古公亶父和他的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季札的塑像。其中太伯赤膊赤脚,上身还有纹饰,大概就是表示“断发文身”吧,而旁边的仲雍却穿戴齐整,与我们心目中的形象大相径庭。

从周公庙出来,又驱车到凤凰山。凤凰山又称凤鸣岗,在岐山县城西北7.5公里处。相传周文王出生时,有凤凰鸣于山岗,预示有圣人出世,所以有“凤鸣岐山”的典故。此山上有大墓,墓碑写明是“元圣周公姬旦墓”,没有考古新证,是否为真,大有可疑。现在权当周公墓,修葺一新,墓堆后环壁上有介绍周公事迹的浅浮雕图。山下有新建的元圣殿,也称周公墓前享殿,供奉元圣周公,殿前的台阶有137级,还建有牌楼,正中额题“天下归心”四字。

当晚下榻在天缘酒店。从楼窗远眺,岐山绵延如屏,那是出圣贤的地方,是周文化的发祥地。

第二天早上,我们奔赴岐阳周原考察。在岐山县京当镇凤雏村,我们被引到一处用红砖围墙围起来的野地,进入大门,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汉迎候在那里了,他是研究周原历史的土专家,叫贺世明。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就痴迷于考古,研究岐周历史文化收集了不少资料。

这是一片长满了青草的平地,说是平地,其实即使是粗粗一看也能看出地面上有高低起伏的浅坑和一道道微微高起的土垅,只是被草掩盖,不太明显而已。别看这一片土地其貌不扬,其实却是一部厚厚的历史教课书,一座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库。原来根据考古挖掘的出土文物,已考证这里是一个三千多年前的周人活动的重要遗址。

贺先生指着地面上的道道土埂,指划着:这里是当时的宫墙,这里是宫室的台阶,这里是连通内室的走廊,这里是围墙外的排水沟……听着他的介绍,我的目光穿透三千年时空,仿佛看到了周人在这里筑宫室,建宗庙,聚族而居;仿佛看到了太伯仲雍正匍匐在宫室的台阶上,向老病缠身的父亲告别,去山里采药……

贺老先生指着一处浅坑,说这里曾经挖出过一个深窖,出土了一万几千枚龟甲、兽骨,上面都有卜辞、符号,这么多的有字甲骨集中在一起,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这里应该是周人的档案库。只有在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才可能有国家级的档案库,这就进一步佐证了这里应该是周族的政治中心也就是宫室宗庙所在地了。

我遐想着在那遥远的年代,那些用来占卜的龟甲,是怎样决定了一个氏族的命运,也许当年太伯仲雍的出行,也征求过巫师的意见,他根据占卜的暗示,给两兄弟指出了远走高飞的方向。于是,太伯仲雍毅然决然地开始了一次史无前例的伟大长征。那一定是一次极其艰巨艰辛艰难艰苦的长征。也许当时他们决定向那遥远的东方目的地进发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条多么坎坷多么崎岖多么曲折的道路,但他们勇于开拓,敢于斗争,一路上,克服艰难险阻,与风雨雷电搏击,与猛兽蛇虫对抗,与种种想不到的困难斗争。如果当时把他们的经历作一笔录,哪怕是简单的记述,那也一定是举世震惊的伟大壮举,可惜,除了史学家的几十个字外,我们只能凭想像,去臆想那一段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里的故事。

在遗址上,我们低头寻觅,拨开草丛,我发现了一小块陶片,拭去上面的泥土,居然发现陶片上还有清晰的纹印。这片陶片很有可能是周人陶器上的碎片,是周人留下的遗物。我甚至联想到,或许这片陶片来自仲雍用过的陶器,我用纸把它包裹起来,要带回家乡。其他同行也有捡到陶片的,这是仲雍故乡之行的纪念品啊!

告别凤雏村周族遗址,我们来到了贺家村的周原文物陈列室。一大间大约一百120平方米的房屋,陈列着近年来出土的周太王以后至后周太王时期的文物。有发掘现场的照片,有根据挖掘结果绘制的遗址复原图,那整齐划一的线条,反映了一个国家核心都城的布局。

陈列柜里摆放有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制品、青铜器、原始瓷器,有祭器、容器、弹丸、饰物、工具、武器、建材等等,其中有一小块骨片上居然刻有极细小的字符,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讲解员说,这说明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经有微雕了。

离开了这片充满厚重历史感的凤雏村遗址,我们又驱车前往岐山县祝家庄镇岐阳村。在村子北面的一处高地上,有一座圆形土冢,高5米多,周长50多米,这就是仲雍父亲周太王的陵墓,是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周太王古公一生奋斗,为避戎狄之扰,带领族人翻山越岭,渡河涉水,来到岐山下周原,创立基业。他广施仁政,接纳周边部落,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内,使周族迅速强盛起来。他高瞻远瞩,从众多的子孙中,慧眼识才,看中了三子季历的儿子昌,认为他能兴周族之业。而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也体谅父意,主动避位,既避免了家族间的一场可能产生的血腥杀戮,也到江南开辟了疆土,建立了另一个国家。正是他们的逊让,不仅使周人在姬昌的统治下得以繁荣昌盛,三分天下占其二,最终推翻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周王朝。而太伯仲雍的南奔立国,也使太王的子孙取得了繁衍的空间,成就了吴国六百年的基业,直至演绎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吴越争霸的历史大剧,为后世的吴越之地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至今福泽后人。

我们一行恭恭敬敬地向周太王———也许是我们的祖先———鞠躬行礼,虔诚敬香,然后绕着陵墓一周。

瞻仰过周太王陵,我们又来到附近的三王庙。三王,是太王古公亶父、他的儿子王季(即季历)和季历的儿子文王姬昌。三王庙正在修缮中,我们也一一上香鞠躬,表达我们的敬意。当地镇村官员表示,三王庙修缮后,要把太伯仲雍也列祀庙中。■

(作者系常熟市政协原副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