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张怡心
日前,江苏省委组织部下发专题调研报告的通知,在全省推广常熟农村党建工作的经验做法。这是对本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充分肯定,也再次激励常熟要继续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严的精神、实的作风,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常熟认真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紧紧围绕“强村富民、服务群众、推进民主、促进和谐”目标任务,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抓源头抓基础、抓规范抓落实,推动农村党建全面进步,夯实党在农村执政之基。
做好农村各项工作,关键要牢牢揪住农村党组织建设这个“牛鼻子”。常熟市紧盯农村组织建设的薄弱领域和薄弱环节,始终把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抓在手中。今年4月,全市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层党组织建设试点工作部署会召开,常熟勤丰稻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等33家试点工作重点单位先行先试,推动试点工作全面展开。采取“龙头”带建、产业统建、区域共建、指导帮建等方式,深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党组织建设试点工作,以组织设置创新带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同时,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党组织建设,创新社区党员“双重管理”模式,确保党的组织和工作在农村新兴领域实现有形有效覆盖。全市累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党组织106家,新型农村社区党组织20家。
按照“五个好”标准,每年对农村党组织分类定级,认真查找问题,进行专项整改,推动晋位升级。建立定期滚动倒排机制,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明确市领导挂钩联系、工作组驻村指导、机关部门结对帮扶、选派“第一书记”等举措,实行分类施策、精准帮扶,不断补足农村工作短板。在抓好载体建设基础上,强化党组织功能,积极推进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搭建便民服务站、“村民服务热线”等平台,切实抓好面向全体村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特殊群体的关爱帮扶服务、面向辖区单位的社会化综合服务“三个服务”;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型党组织建设,打造“法治责任区”“法治课堂”等载体,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是引领地方发展的“领头羊”。本市坚持在“选、育、管、用”四字上下真功夫,着力打造一支善抓改革、善谋发展、善带民富的镇村骨干队伍。每年组织村书记和年轻村干部到党校进行理论素养培训、到高校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到先进单位挂职、到艰苦岗位挂职,切实增强政治觉悟、群众观念、服务本领,推动工作转型、能力升级。
“这次培训内容很接地气,都是平时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尚湖镇车路坝村党委副书记、主任夏士江说,11月26日他刚刚结束了为期4天的集中培训。此次培训是由尚湖镇与碧溪新区联合举办,组织两地村、社区主任近50人前往浙江大学进行专题培训。据夏士江说,班上的学员都觉得此行收获颇丰,大家还自发组建了微信群,用于日后进一步交流联系。
此外,本市还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行业特点的农村党员,利用“三会一课”、党员冬训、党章学习日等载体,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素质教育示范基地,采取书记讲学、专家辅导、交流研讨等方式,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党员综合素质。针对发展对象和新党员开展标准化培训,实行考试准入和积分考察制,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严格党内组织生活,认真落实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等制度,创新党员积分考核工作。开展农村党员普查,排查各类“游离态”党员,积极稳妥处置不合格党员,畅通党员“出口关”。
通过“开展一项党建主题活动,申办一项党建创新课题,选树培育一批先进党组织、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工程,全市上下形成创先争优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科学的典型选树培育机制,全市各界涌现出常德盛、钱月宝、高德康、端木银熙等一大批全国、全省先进典型。开展“学习蒋巷村、建设新农村”主题活动,组织“千名农村党员看新农村”和“常熟市村书记新农村建设论坛”活动,评选表彰十佳“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十佳“村级集体经济成长标兵”,引导村书记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不断激发新活力、创造新业绩。
本市也逐渐形成了一套有效完善的民主监督机制。各村建立村级纪律监督委员会,下设民主理财小组、工程建设和资产管理监督小组等,负责监督村级事务和村干部履职尽责情况,促进村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实施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大力推行民主决策“五步工作法”,通过“听、集、议、理、督”规范村级各类重大事项的调研、决策、管理和监督,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村级事务公开透明。同时,本市开发了“党建GPS”常熟市党建工作网络管理平台,对乡镇党委抓农村党建工作实行“全程网控”、实时监督,对工作不到位的及时提醒,对不规范的及时纠正。开通常熟市党务政务公开网,将全市各村党务、政务、村务、财务整合到一个平台进行公开,实现农村“四务”公开全覆盖,方便群众查询,接受群众监督。2014年,全市各村累计公开“四务”信息1.8万多条。
加强农村党建工作,根本目的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生改善,以党建引领农村发展、群众致富。找准了这一落脚点后,本市推出置业、合作、盘活“三大举措”,通过建设生产经营性用房发展物业经济、成立“三大合作”组织发展现代农业、投资优质项目提高村集体资产经营效益,切实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在促进农村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市级“输血”也必不可少。本市建立健全城乡结对反哺、生态补偿、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对结对村进行共建共创,对生态保护村进行资金补偿,对农村公共服务项目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做到各类资源、资金向农村一线倾斜。市镇两级建立总额1000万元以上党建工作专项资金,并健全定期增长机制,实行财政单列、专款专用。
另外,本市对经济薄弱村还实施“一村一策”重点帮扶,连续三年每年给予100万元资金支持,并推出优质资源重点倾斜、土地补偿费清算、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等一揽子帮扶政策,帮助经济薄弱村实现可持续发展。2014年,全市村均集体稳定性收入达571万元,各村差距逐步缩小,实现均衡化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