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市民讲述禁放心声 真诚和爱延续传统

文/本报记者 张雨嘉

从前,过年放鞭炮非常普遍。农历正月初一,几乎每家每户凌晨都要燃放“开门炮仗”。正月初五,为防财神被别家先接去,要抢先燃放双响爆竹、鞭炮。从半夜到黎明,爆竹声不绝于耳。但不燃放烟花爆竹,就会减淡过年的氛围吗?今年是本市禁放烟花爆竹的第一年,没有了噼里啪啦的爆竹声,整座城市必然会安静许多。昨天,记者采访了几位市民,听听他们对过年禁放的想法。

张俞敏家每年过年都会燃放烟花爆竹,一放就是二十多年。老张说,放烟花爆竹是老祖宗留下的年俗,年初一的开门炮以及年初五的迎财神炮都是每年必放,就为了图个吉利。今年禁放烟花爆竹后,老张从网上买了几串电子鞭炮,准备在过年时用。“无论放什么鞭炮都一样,通过放鞭炮这个形式是希望全家人来年健康平安,幸福快乐。”老张如是说。

今年80岁的沈明珠奶奶说,传统的年俗活动很多,少了放鞭炮,还有祭灶、除尘、写春联、挂年画、贴窗花、蒸年糕、包饺子、守岁、拜年、逛庙会等活动。沈奶奶最喜欢的过年活动就是做一桌子好菜,一家人围坐一起一边享用美味佳肴,一边拉拉家常。享四世同堂天伦之乐的她,最期盼过年。“过年了,子孙都放假回来,可以多陪陪我了。”沈奶奶开心地说。

除夕这天是她最忙碌的一天。每次除夕,早晨5点多她会早早醒来,起床后打扫卫生,大概6点多出门买菜买年货。10点多回到家,子女正好就来帮忙择菜、烧菜。今年沈奶奶早就列好一张清单,上面都是子孙“点戏”的菜。沈奶奶说,一大家子一起忙进忙出,倒也开心。午饭时间,孙子孙女会带上重孙前来。一张直径2米的大圆桌,坐得挨挨挤挤,每个人都享受着欢聚的时光。沈奶奶特地为每个子孙都准备一道他们“点戏”的菜,并为每道菜都取一个吉祥如意的名字,表达她对子子孙孙来年的祝福。沈奶奶说,过年对自己最大的意义就是团聚。“现在子女们都忙,孙子孙女们也很忙,一年到头能见上面好好说话吃饭的时间也不多。所以我很珍惜过年这段大家能聚在一起的时光。”沈奶奶说。

今年不能放鞭炮,但沈奶奶并没有感觉不同。她说,过年最大的意义就是团聚。少了放鞭炮,还有其他更好的形式来庆祝。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拘泥于一些传统的过年方式。特别是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一族,更愿意选择一种经济环保的过年方式。在苏州工作的章蔷决定一放假就亲自开车将父母接到苏州过年。“把父母接过来和自己一起过年更方便,也更经济实惠。”小章说。自从把父母接到自己家过年后,父母就“入乡随俗”。小章并不喜欢放鞭炮这种年俗,过年从不放鞭炮,父母也就跟着不放鞭炮了。“在小区放鞭炮既不环保又危险。这些年,小区里放鞭炮的人越来越少了。”他说。

远在贵州大学上学的周筱阳由于准备考研,今年不回家过年。他一考完试就把父母接来贵阳,年前再把父母送回去。一周前,小周为父母抢到了2月14日贵阳至上海段的机票,单张票价仅340元。而上海至贵阳段,当天从上海出发的最低票价为1515元,差价超千元。小周说,过年过的是一份心意,心意到了,形式就没那么重要了。听闻今年家乡禁放烟花爆竹,小周并不觉得奇怪。“放烟花爆竹可能是上一辈喜欢的过年方式,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追求的是简洁轻松、环保实惠的过年方式。”

旧时的常熟,春节期间阖家团聚,菜肴丰盛,除冷盘热炒外,桌上常用暖锅盛菜。零食也比平时多,旧时有盐发豆、爆米花、长生果、毛豆干、各种瓜子以及糖果等,一般均在年前备下。家家户户在大门上张贴春联,有的还要贴门神。男女老少穿戴一新,象征万象更新。小辈见长辈要拜年,亲友见面,互道恭喜。早点一般吃甜汤糯米圆子,有的吃面条加圆子,称“团圆面”,也有吃年糕、汤圆、馄饨的。圆子象征团圆,“糕”与“高”谐音,馄饨形似元宝,喻“团圆”“高升”“兜财”之意。家人还会在祖先遗像前陈设水果茗点,子孙们焚香叩拜,祈求保佑一年平安。堂上燃旺火盆,亲朋盛服相贺,恭喜发财。“在时代的洪流中,总会有一些不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陈规陋习被摒弃。无论是旧有的年俗,还是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逐渐变化的年俗,都只是寄托美好祝福的一个载体。过年的意义就是家人团聚,传达爱与祝福。”大学生王凯君说。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