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保留历史痕迹重现古宅风貌

1

2

3

4

5

文/本报记者 张雨嘉

摄/本报记者 李献

随着冯宅修缮工作完成,梅李镇继游园堂和历史陈列馆后,又多了一处文物保护单位。

冯宅坐落在梅李东街一处小巷里,坐西朝东,门口是石板小路,江南风格的白墙与灰瓦相映,色调雅素明净,与庭院深深的人家相邻。这座历经100多年风雨的宅邸已经无人居住,粉饰一新的宅子没有了断壁残垣的沧桑,一溜七开间门面房大门紧闭,反倒多了些庄严肃穆。

冯宅总面积为800多平方米。主房五开间,南傍两开间辅房,现存前后三进,前为门面房,中为主庭,后为二层小楼,小楼后面是后花园。主房旁边是并立两开间,进深同主房。

推开木质大门,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潮湿的气息。第一进砖雕门头原有类似吴中区甪直叶圣陶故居的精细砖雕,用浮雕与透雕描绘了“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传统故事。第二进砖雕门头有“世泽流长”名句,中厅有一木刻匾额,为翁同龢亲笔题赠之“恒禄堂”堂号。屋后有大量太湖石假山石,甚为有趣。第三进是一排平房,堂楼只打好了石脚。相传由于修建砖雕门楼用豁了钞票,结果第三进堂楼打好了石脚后却没钱建造。后面三进的地头,也只能盖猪舍滑圈、柴间、作坊、晒场。新中国成立后,后面三进落脚屋先后被征用,做过花边社、工商所、皮鞋厂、圆机作坊,修了路。如今,后面还有一片空场还未建造完成。梅李镇党政办工作人员徐晓英介绍说,这里以后可能考虑作为后花园供民众休闲娱乐,也可能作为市镇停车场所。

后堂楼前有一棵古树,独立于院中,宛如一个孤独的守门人,穿越时光,与宅邸同在。侧厢房边的小天井里有一口古井,岁月磨平了井口岩石的脉络,却孕育出了一抹新绿。旧时的繁华褪去,生命的繁衍依旧。

几经辗转, 记者 找到了冯宅的第四代传人——原市卫生防疫站站长冯栋鏐。据他回忆,冯氏祖上为商贾富人,在东乡有一定名声。梅李北街的冯宅为其曾祖父冯式如(1837-1910)所有。冯式如祖上在西街沿河养猪为业,到冯式如时积累了一定的资金,随即买下北街住宅,也就是现在七开间中南面的两开间,同时买下了旁边的旧宅基地,继续扩大养猪规模,成为当地的生猪乳猪集散场所。冯宅原有结构为六井中式结构,待资金充实后,就着手扩建了旁边靠北的五开间,形成七开间六进大院。五开间新屋造好以后,主要派开布庄的用场。江南福地,旱涝保丰收。东乡棉区,自然富甲一方。家家有布机,夜夜机杼声,大量农家土布当然要有集有散,“恒禄堂”布庄应运而生。加上冯式如本人还捐了个小官,翁同龢便为“恒禄堂”布庄题写了匾额。

冯栋鏐十三四岁出门读书,在南京工作二十年,20世纪70年代回常熟。其兄冯宗鏐以前在马鞍山工作,回常熟后在市建委工作,两人均于二十年前退休。冯栋鏐十年前就想翻建老宅,后来,冯宅被镇政府定为控制保护建筑,因此,政府采用新楼置换的办法,给宗鏐栋鏐兄弟俩合计面积约为520平方米的四套住宅,将老宅收归国有。现在老宅修缮一新,也圆了兄弟俩未圆之梦。如今控制保护建筑冯宅修复,作为古镇历史街区的一员,又升级成为文物保护单位。

负责冯宅的修缮工作的项目经理钟铁来自常熟古建园林股份有限公司。据他介绍,冯宅的修缮项目于去年5月开始,用了约5个月的时间完成。整个建筑本身的修缮完全依据宅子最初的样子进行了还原,而建筑内部一些“零部件”的修缮则选择了尊重历史,保留每一代历史痕迹。在修缮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宅子东边第二进的辅房因长期无人居住,年久失修而坍塌。工作人员通过多方考证和现场勘测,找来相同材料的同时也利用坍塌的原材料,尽力还原了建筑原本的风貌。同样的,“文革”时被破坏的西路第三进的堂楼和偏房也遵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还原。“我们保留了墙上‘文革’时期的标语,宅子地坪上原来的方砖碎了我们也没有换新的,而是保留了历史的印记。”钟铁说。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