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旅游旺家”助推新农村建设 ——本报记者带小记者体验蒋巷生态之旅

文/本报记者 邹磊 小记者 陈诺

位于支塘镇的蒋巷村从“农业起家”到“工业发家”,再到“旅游旺家”,成为独具水乡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典范。7月6日,本报记者 携小 记者 来到蒋巷生态园,体验乡村旅游的乐趣,领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采。

当天是周五,蒋巷生态园内的旅游民宿蒋巷书院吸引了不少各地游客入住。民宿内电视、网络、空调等设施一应俱全,屋外水草茂盛、粉墙黛瓦,一派田园风光。“这里有咖啡店、餐厅、读书区,游客可以一边欣赏田园景色,一边品尝有机绿色食品。”工作人员李梅介绍,蒋巷书院还开辟了专门用于国学教育和研学游的耕读堂、用于休闲娱乐的棋牌室和可以购买到当地自产自销特色产品的农夫商店等功能区,满足客人的多种需求。

除了旅游民宿,蒋巷生态园内还设有儿童娱乐区、休闲烧烤区、休闲垂钓区等区域。漫步生态园,游客可以采摘应季的葡萄、西瓜、丝瓜等有机果蔬,品尝原汁原味的天然滋味;可以观赏鸵鸟、孔雀、白鹭等动物,感受生态农村的和谐之美;可以踩水车、推碾子、辨五谷、识古灶、看农具,体验传统农作的乐趣;也可以怡然品茗,倚岸垂钓,享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田园之趣。

近年来,蒋巷村坚持“旅游旺家”的发展思路,秉承“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的信念,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同时,蒋巷村围绕农业特色,以新农村建设为看点,积极整合乡土文化资源,先后推出了“新农村建设考察游”“生态田园观光游”“农家生活乐趣游”等旅游产品,每年吸引游客约210万人次。

作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石,农业的地位可见一斑。为此,蒋巷村实施“储粮于田”的沃土工程,在旱涝保收的基础上对全村农田进行彻底改造,按生产需要调整布局,实现了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耕作、生态化种植,并开启了稻米有机化、食品绿色化的道路。全村规划竹园300亩、果园200亩、蔬菜50亩,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创新耕作方法,改革种植模式,建设立体、生态现代高效农业,不仅提高了产出效益,更美化了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的蓬勃兴起仅是蒋巷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缩影。这个村农业、工业、旅游业互动并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去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达10亿元,村民人均现金收入4.5万元。此外,全村还建成了文化体育、娱乐休闲、医疗服务等场所,配备了生活污水处理站、小型沼气、秸秆气化站等配套设施,村级公路主干道全部黑色化、林网化,居住区绿化覆盖率超过50%。186幢别墅和100套老年公寓组成村民新家园,被省建设厅评为“江苏省村镇文明住宅小区”。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蒋巷村老年人每月享有养老金补助,并享有统一提供的优质粮食和老年公寓,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游览过后的客人都说,蒋巷村不需要修建公园了,整个村子就是个大公园。”提及蒋巷村的变化,在此就职20多年的唐渭清感言颇多。他说,几十年前蒋巷村还是一块土瘠水恶的“烂泥地”,现在“全村像个天然大公园”。能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多亏村党委书记常德盛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全村村民发展经济,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发展规划。蒋巷村还将在“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基础上,在“生态美家”“精神传家”上做文章,打造“城里人羡慕、本村人舒服、外国人信服”的绿色蒋巷、优美蒋巷、整洁蒋巷、和谐蒋巷、幸福蒋巷。

小记者感言

这次来到蒋巷村采访新农村建设,真是一次快乐之旅。我既欣赏了优美的景色,又感受到了新农村的和谐发展,还品尝到了农家的绿色蔬果。我觉得,新农村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所以我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