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绿色发展还田地原貌 ——本报记者带小记者感受生态农业发展成果

文/本报记者 陈瑜琳 小记者 徐悦程

“中泾的强村富民,我是第一责任人。”这是中泾村党委书记范益民常说的一句话。在实践中,他牢记使命、担当责任,围绕“缀美中泾、造福村民”的理想追求,创新探索、积极实践、持续进取,在拓宽农业发展渠道、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提升农村环境质量,被农村干部群众称赞为“乡村振兴的领路人”。

1996年,范益民大学毕业,两年后来到中泾村。那时的中泾村还很贫困,村干部的工资都发不出,村书记选拔一年也选不出来,人心涣散,没有凝聚力。范益民把这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大一入党,因担任过学生干部,组织能力强,年纪又轻,一举被选为党委书记。大学毕业两年便直接做了村书记,怀着一腔热忱的范益民着手发展农业,当中的艰辛不言而喻。相应的,成果也是十分喜人。从经济角度来说,村里之前是负债上百万元,现在年净收入近千万元,村资产达到了1.3个亿。范益民说,是抓住了很多机会咬牙坚持一步步才走到现在的。

从2011年开始,范益民率领党委成员对上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对外争取现代农业项目落户,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开展了“万顷良田”和“江苏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目前,中泾村已建成23万平方米的连栋大棚、5000亩的现代农业核心区。范益民还经常外出走访一些现代农业企业、农业专家,学习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进行招商项目洽谈,严把准入门槛,依据技术先进、效益优异与环境友好的选择条件,吸纳优秀农业企业投资进入中泾都市农业产业园。

范益民一直将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强村富民的基础工程,不仅对全村的道路、桥梁、沟渠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升级改造,还深入农户解释“投资造生态”的意义,走进大学院所请教专家教授,走进环保执法机关进行咨询,从中泾村的实际出发制定改善规划,高标准地打造生态农业环境。经过努力,中泾村争取到了省级“中小河道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项目,对全村的生态环境进行大治理,通过实施河道清淤、垃圾深埋、种植水生植物、建设湿地公园等工程净化全村水质,优化卫生环境。此外,村里还争取到了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合作项目——萤火虫复育生态区建设,推动产业园区生态档次的高质量提升。

随着蟾蜍育苗项目的成功开展,中泾村尝试将黄鳝、泥鳅、小龙虾等动物养殖在农田里,形成可循环的生态系统,同时把秸秆变成有机肥料,减少农药与化肥的使用,保护土质与水质。“环境指示物种是衡量环境好坏的标志,例如泥土里边蚯蚓越多说明土质越好。今年是发展年,我们致力走‘农业+旅游+科普+社会实践’之路。经济发展固然重要,现在更要追求生物多样性,以此满足老百姓对环境改善的迫切需求。”范益民说。

小 记者 感言

中泾村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现代农业飞速发展,与旧观念中的农村形象截然不同。推动农业发展不是光嘴上说说的事,更要脚踏实地去做。正如范书记所说,书本知识是有限的,大自然是一个有无限学习机会的空间,田野中、池塘边有着更广阔的天地,可以突破书本知识,看中学、学中看。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到村里学习、参加社会实践。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