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堵点”变“支点”提升幸福感 常熟以群众需求为风向标推进文明创建

文/本报记者 陈燕

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常熟把群众需求作为文明创建的“风向标”,让民生“堵点”成为发展“支点”,获得市民点赞叫好。正如市委书记王飏所说,市民幸福感的来源与创建惠民的导向密不可分。

作为建设精致城市和文明创建的样板工程,全长21.23公里的虞山生态步道目前初步贯通,这条步道按照人文、绿色、健康、智慧主题设计,不仅提升了虞山尚湖景区品质,也丰富了市民健身活动,更推进了文明城市建设。目前,全市累计建成260多公里生态步道,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驿站,也成为文明创建的一大亮点。

常熟汽车保有量达48万辆,以往,行车难、停车乱问题突出。常熟持续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文明交通大整治,新增停车泊位1.3万个,打通了一批“断头路”,畅通了一批“交通微循环”,同时将25%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停车场实行错时开放。如今,“行车让人”已成为市民习惯,交通秩序越发井然。

文明城市的创建过程,就是百姓得到实惠的过程。常熟大力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向公众错时免费开放,先后开放了72所学校,市民凭市民卡就可到学校进行体育健身等活动。近3年来,老住宅小区改造面积30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37300户;改建无障碍厕所179座,建成城市小游园22个,新增城市绿地360万平方米;清理城市“牛皮癣”35万处,构筑环卫组合清扫、巡回保洁、应急响应、群防群治和内部联动“五道防线”,形成相互补位的城市环卫保洁体系。文明创建让市民的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

文明城市创建成功后,常熟还提出要把全国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二连冠”和文明创建“大满贯”的目标,让文明成为城市最强竞争力。其实,文明创建的过程,也是百姓共治共享的过程。常熟紧扣“文明城市人人创建、创建成果人人共享”,让老百姓在参与中了解创建、认同创建、进而用实际行动参与创建。目前,常熟注册志愿者超过17万人,平均每9个市民中有1名注册志愿者。6年前,北门大街社区成立“银康苑”日间照料中心,2名志愿者每天为辖区内的空巢和高龄老年人准备营养可口的饭菜,四菜一汤5块钱。对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志愿者和社区人员每天送饭到家。如今,全市已建成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23家,覆盖全市近7成的村(社区)。

一支由5000多名志愿者组成的“百姓路长、百姓河长、百姓楼长”队伍,成为常熟文明创建中的一道常态化风景线。“百姓路长”是路段义务管理负责人,由路段附近的居民和店员担任,配合城管队员做好门前三包的宣传和劝导工作;“百姓楼长”由社区在职党员和社区居民担任,监督管理楼道卫生、消防安全,收集反馈居民意见、协调处理邻里关系等;“百姓河长”由河长单位工作人员和附近市民担任,这个项目是常熟“爱水护河”志愿服务项目的延续,曾被中央文明办列为“关爱山川河流志愿服务活动”100个重点项目之一。目前,全市设立371个“百姓河长志愿岗”服务点、192个“百姓路长志愿岗”服务点、1645个“百姓楼长志愿岗”服务点,这些“三长”的一举一动,为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作出了榜样,成为常熟文明创建的一个特色品牌。

“三长”志愿服务无处不在,也无时不在。“红马甲大姐”梁艳丽是一名“百姓路长”,也是一名新市民,她每天下午3时,穿上红马甲,戴上小红帽,和同伴在交通路口劝导不文明交通行为,经常顶着烈日,一天志愿服务四五个小时,在她的带领下,很多志愿者加入到“梁艳丽班组”,共同守护交通文明。79岁高龄的退休职工吴祥麟是一名“百姓楼长”,每天一早定时到北门大街社区“报到”,菱塘南村500多户居民,“老吴好公”至少进过400户的家门,为邻里解忧帮困成为他每天的“工作”。在常熟,像梁艳丽、吴祥麟一样的“三长”遍布大街小巷,活跃在志愿服务的各个岗位上,在城市治理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