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变味”的微信家长群 专家建议互相尊重建立规则

文/本报记者 杨婧

开学一周多,不少家长不可避免会接触到一样东西——微信家长群。从老师布置作业到家长给孩子请假,从学校发布通知到家长之间沟通交流,都可以在这个群里完成。然而,在使用过程中,有很多家长甚至老师发现,好像不是滋味……

成为炫耀讨好舞台

刚开学,对老生家长来说,沉寂了一个暑假的微信家长群开始重新热闹起来。五年级学生天天的妈妈吐槽说,群里不知怎么就开始晒暑期旅游了,很多都是出国游,没出国的只能自觉“隐形”。网友“麦克”的班级群更可怕,拼起课外班了。钢琴、绘画早就不在比拼范围,击剑、尤克里里勉强能拿得出手,直接去国外上夏令营的才能“笑傲江湖”。有相熟的家长会给发布照片的家长点赞、表示夸奖,但更多的家长则会觉得特尴尬。除了炫富、攀比,有的甚至还要求“砍上一刀”,让人觉得好烦。

对老师们来说,“心累”的要数每次说点什么话,都会立马被家长的反馈刷屏。布置作业,下面一大串“收到”,搞得没及时看到的家长抱怨得“爬楼”;稍微说点建议和意见,就会有大波的家长回应:老师您辛苦了!老师太棒了!谢谢老师!总让人有股说不出的滋味。

过度关注造成他人困扰

市民晓峰是家长群的“铁杆粉儿”,他每天守在群里,看其他家长传授教育经验,但渐渐地,他发现这群好像“变味”了。譬如说,孩子们之间难免会产生一些小摩擦,发生一些小矛盾,一般家长都会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可有些家长就喜欢把孩子间的一些小矛盾无限放大,拿到家长群里来说,虽然没有点名,但一句句“孩子没家教”“家长没素质”,弄得其他家长都不敢在群里说话。

在外贸公司工作的朱家玥就最讨厌那些过度关注型的家长,她告诉记者,孩子刚上幼儿园,老师时不时会在群里发布一些动态信息,但有些家长依然每日不停地在群里询问老师孩子的情况,有时候老师忙着照顾孩子来不及回复,家长还会不断@老师,生怕孩子在学校出“状况”。家长关心孩子能够理解,可过度的关心却给别人造成了困扰,也并非科学的育儿之道。她觉得家长还是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放手让孩子快乐地成长。

互相尊重巧用规则来引导

对于目前家长群的现状,国家注册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李萍认为,无论是炫富、晒娃、动不动就发广告强行求赞砍价,或者是阿谀奉承,无不反映了当事人缺乏心理界限,无视公共平台“使用规则”的内在心理状态。不合时宜炫富的人,体现了他需要外在认可,说明他内在的价值感十分匮乏。强求他人砍价点赞投票的人,反映了他缺乏自我控制,很少体谅其他群友的需要和内心感受。一味阿谀奉承的人,体现了他内心的不自信或恐惧感,习惯以讨好他人的方式去处理人际关系,甚至把这种人际模式投射在家长群里。

李萍表示,家长群虽然只是个联络空间,但同时也是一个人际团体和公共平台,建议在这个空间里的家长,能够彼此尊重,共同制定和遵守一些合宜的群规则:

与学习无关的,比如集赞、团购、投票、微商之类的信息不要发。

针对学校、老师以及某个家长、某个学生的意见,尽量私聊老师或家长。要知道,提意见非常正常,但应以委婉、别人容易接受的方式。

不要时不时把小孩的考卷、作业、写得工工整整的字贴上来。低调的“才子”“才女”才是最令人佩服的,也最令老师喜爱。

类似旅游照这种私人的照片,在微信朋友圈晒晒也就可以了,发班级群只会引起大家反感。

不要每天不停地在班级群中询问老师孩子的情况。家长要相信老师,相信自己的孩子。

未经考证的网上信息,不要轻易转发到群里。

在群中多发布正能量、激励的话,少些消极抱怨。

家长的言行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如何让孩子学习到为人处世的得体之道,可以从班级家长群开始,从家长的点滴言行做起。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