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苏州常熟蒋巷村 三产融合振兴路五位一体“桃花源”

在苏州沙家浜水乡,常熟市东南隅,坐落着一个让城市人羡慕、外国人信服、领导人点赞的明星村——蒋巷村。

半个世纪以来,蒋巷村的干部群众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常德盛的带领下团结致富一条心,把一个十年九荒的贫困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走出了一条以工哺农、农旅结合的乡村振兴之路。这个村现有村民192户、875人,2017年全村经济总产值10亿元,村级可支配财力超22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5万元,人均社区股份制分红9000元。

在这里,三产融合发展,四季风景如画,五位一体共荣,村民家家住别墅,人人享福利,因此被称为当世“桃花源”。无疑,蒋巷人是幸福的,而“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

升级农业改土换地“拔穷根”

做了45年村书记,常德盛有个习惯,每天天一亮,7点来钟准时到村里,大小角落巡查一遍,大小事情心中有数。仔细看,你会发现老常书记走路有些罗圈腿,村里许多上了年纪的村民也有这个“毛病”,这是当年挑担填田、大干苦干留下的印记。

蒋巷村位于苏州辖下常熟、昆山、太仓三大经济强市交界处。上世纪60年代,这里可是一块土瘠水恶的“烂泥地”,村民苦种一年,收成寥寥,当时人称“宁去新疆,不去蒋巷”。更可怕的是,全村有400多人患有血吸虫病,男女老少“肚皮大,脸色黄”,劳动力严重缺乏。“穷不会生根,富也不是天生。”青年时代的常德盛拿出“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决心,发誓要改变穷面貌,让乡亲们吃饱饭。

粮食问题是头等大事。到70年代,村里发起农田大会战,通过一系列水利开道、低圩改造、治水造田工程,蒋巷人硬是把千亩低洼地填高了1米,彻底改变了“小雨水汪汪,大雨成汪洋”的困局。此后,修路建渠,沤肥养田,实施储粮于田的沃土工程,按生产需要调整布局,昔日贫瘠的土地开始变得松软肥沃。80年代初,蒋巷村亩产粮食超过千斤,成为远近有名的“产粮巨人”。直到今天,蒋巷村仍是全省人均向国家出售粮食最多的行政村之一。

和过去又不同,蒋巷村自2015年开始推广有机农业,目前有机稻种植面积推广到800亩。村委副主任王进明说,有机稻亩产八九百斤,每斤单价约10元,相比常规种植虽然亩产1200斤左右,单价却只有两三块钱,“种植有机稻比以前收入要翻一番”。认定农业有希望、有奔头,26岁的蒋荫达3年前退伍回村里当起了新型职业农民,包括他在内的12个大户负责村里1200多亩稻田的生产管理,他还在尝试通过电商把蒋巷村的大米卖到全国去。

此外,全村规划有竹园300亩、果园200亩、蔬菜50亩,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不仅提高了产出效益,还优化了生态环境。

振兴工业强村更要“拼狠劲”

蒋巷村里有一幅著名的“红蓝图”,栋栋村居别墅是红顶,排排老年公寓是蓝顶,绿树葱茏间红蓝辉映,一派安然祥和景象。

据了解,蒋巷村前几年统一建的村民别墅,房子造价30多万元,每家出12万元就入住了;男性村民到58虚岁,女性到55虚岁,就可以到村里免费申请老年公寓。“如果到了年龄不住老年公寓,村里每年会奖励2000元,以鼓励子女跟父母生活在一起。”村会计周英列出了一份村民“福利清单”:“去年全村人均分红有9000元,今年还会上调;除此之外,村民还有自留田补贴、老人有养老金、年轻人有读书奖学金。”花式的福利让蒋巷人幸福感倍增,而这都得益于蒋巷村坚实的经济基础。

强村富民,蒋巷村主要靠的还是工业,正所谓“以工哺农”。上世纪80年代,苏南模式催生出诸多工业强村,一石激起千层浪,常德盛坐不住了,“农民温饱解决了,但是还没有解决富裕”。常德盛和大伙一合计,请能人来办一个塑料厂。没想到一开头就招来个骗子,200万元投资款被席卷一空。随之而来的是15家法院上门要债,有人劝常德盛把厂子关停倒闭,他不同意,“厂子关了,蒋巷人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日子了,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他的话鼓舞了村里一班人,大家统一认识,要把发展村级企业的大旗扛下去。于是,一家一家拜访原告单位,诚心实干的精神打动了许多人,各级政府以及多家单位伸出援手,还在襁褓中的蒋巷村办工业得以幸存。

吃过了教训,蒋巷人重振旗鼓再出发,看准了当时的一种新型建材产品彩钢复合板,常德盛干劲十足带头出去推销。为了能够成功见到客户,他总是在别人上班前到达,这就使得他每天凌晨一两点就要从村里出发。“有时候,一天去三四家都是常事。”常盛轻钢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平文彬说。

千家万户求,千言万语磨,常德盛带领大家脚踏实地干,产品也从单一的彩钢板到轻钢、新型材料、金属构件、钢结构四大系列,村办企业从当年一个小厂发展到如今年产值超10亿元的常盛集团,工程遍布大江南北,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区。

蒋巷人用自己的双手,从深耕土地到发展实业,终于翻身富起来了。作为苏南新集体经济的代表,村办企业效益好,村民享有的分红就更多。常德盛说,2018年争取村民人均分红达到1万元。

多彩乡村

做好旅游“新文章”

中秋的清晨,微风吹过穗穗饱满的稻田,早起的村民在蒋巷生态园里散步、唱曲儿、练舞、打太极,这是“幸福蒋巷”的常态。

蒋荫达这个时候往往已经在生态园的稻田里查看了,“水位高了,影响稻子生长;水位低了,黄鳝会缺水。”今年6月,村里在50亩有机稻田里试养黄鳝,稻鳝共生,不仅能增加亩产收益,还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有趣项目。“小打小闹不行,要抓住机遇快发展。”早在2000年,看着农业、工业全面发展,常德盛并未满足,他又把目光瞄准了第三产业。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蒋巷村在村中心地带建起了占地600多亩的生态园,随后成立了江苏常盛旅游发展公司。

围绕“农”字做特色,积极整合乡土文化资源,蒋巷村的旅游做得有声有色。百亩良田、果蔬采摘、互动野炊、动物观赏、攀岩拓展、江南农家民俗馆……生态园里设施丰富多样,先后推出“生态田园观光游”“农家生活乐趣游”“农耕文化体验游”“未成年人社会实践游”等旅游产品,一到周末假日,园区热闹极了,农村田园风光也成为了游客们向往的画卷。目前,蒋巷村每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旅游年收入达1000多万元。

随着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蒋巷人又在思考如何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让田野景致吸引更多的城里人到乡村来。“以前村里自建的民宿土里土气,游客兴趣不大。现在,我们引进专业人士投资管理,重新装修设计,以中国传统的节气为主题设计房间。”村旅游公司副总经理张卫清说。经过改造的精致民宿蒋巷书院自今年5月试营业后一直爆满,村里再也用不着为运营发愁。眼下,中秋将至,28间民宿早已被预订一空。

蒋巷村的路未来怎么走?“干,当然接着干!”对常德盛而言,蒋巷村不仅是家,还寄托着他“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情怀,“幸福靠双手奋斗”的壮志。

(原载于人民网)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