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千元民宿一房难求 常熟蒋巷奏响乡村发展“奋进曲”

现代快报讯(记者 何洁)房间均价在千元以上,而且一房难求,这说的并非城市里的五星酒店,而是常熟蒋巷村的民宿。今年5月刚刚开门迎客的“蒋巷书院”几乎周周游客爆满。近日,现代快报记者在常熟蒋巷村蹲点采访了解到,这只是常熟蒋巷村在乡村发展道路上的一个缩影。在村党委书记常德盛的带领下,蒋巷走出了一条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发展路子,推动了全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蒋巷发展有“三部曲”

时间回到上世纪60年代,“蒋巷泽坞锅底塘,十年九涝一旱荒,泥堵围墙茅草房,树皮草根拌青糠”,是当年蒋巷村的真实写照。1966年,23岁的常德盛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喊出了“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响亮口号,带领全体村民开始实施规模宏大、持之以恒的治水改土工程。这一工程历时20多年,累计投入劳动力6万余工,完成土石方50多万方,硬是用一根扁担两只筐,将1700亩低洼田填高了1米多,建成了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宽敞的旱涝保收吨粮田。这是蒋巷发展奏响的第一部曲。

起步于农业,却不能止步于农业。改革开放后,苏南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蒋巷村也不再满足于农业“样板村”的现状,决心奏好“工业翻身仗”这第二部曲。但兴办企业的道路并不平坦,一个急于求成的失误上了骗子的当,使蒋巷无端背上了200万元的债务,1991年又含泪推平了年创利100多万元但污染严重的化工厂。但蒋巷人并没有气馁,瞄准市场,建起了两条彩钢复合板生产线。常盛集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仅仅解决了村民就业,也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资金。

工业发了家,旅游来旺家,是蒋巷奏的第三部曲。“我们依托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以及蒋巷村和常德盛书记个人的知名度,适时开发了乡村旅游。”村委会主任蒋玉英告诉记者,2004年,蒋巷村在苏州率先打出了发展乡村游的旗号。先是从完善配套起步,打造乡村观光采摘游;进而建起户外拓展训练基地,延伸到未成年人社会教育实践游;后来又相继建起江南农家民俗馆、知青馆等文化场馆,拓展农耕文化体验游等等。目前,蒋巷村每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旅游年收入接近2000万元。

从未停下“奋进”脚步

在发展过程中,蒋巷还一直在思考如何做得更好,从未停下“奋进”的脚步。

蒋巷一直没有放松过对农业升级的追求。2016年,蒋巷决定1200多亩耕地逐步种植不施化肥、不喷农药的有机稻。村里请来农业科技专家赵亚夫现场上课,又带着大伙到浙江等地学习考察。“种植有机稻,虽然产量降了,但质量提升,价格也上去了,而且打理起来更省事,大家积极性就起来了。”村委会副主任王进明算了一笔账,现在一亩地收入可达5000多元,比以前翻了一番多,至少为村集体增加了200多万元收入。

再来到今年5月开始试营业的民俗“蒋巷书院”前台,一路走向住宿地方,沿路除了各种的花、盆景,还有竹子做的篱笆墙,环境静谧优美。“以前村里自建的民宿土里土气,游客兴趣不大。现在,我们引进专业人士投资管理,重新装修设计。”村旅游公司老总张卫清说。经过专业改造的精致民宿,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28间精致的客房以春夏秋冬四季加上二十四节气命名,很有特色,与村里生态园的四季农作物形成互动。

现在的蒋巷,全年经济总量持续超10亿元,村级可用财力超2000万元。常德盛说,要真正把蒋巷村建设成为独具中国特色、水乡风貌、蒋巷特点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鱼米之乡——“人间新天堂”。(原载于现代快报全媒体)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