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过来人”支招节后综合征 把握生活节奏寻找工作乐趣

文/本报记者 金玮

十一长假已经结束,市民们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从原本轻松自在的假期生活,一下子投入到紧张有序的职场工作,不少人难免会无所适从,这便是“节后综合征”带来的困扰。不过没关系,笔者为此采访了多位成功克服过“节后综合征”的市民,让他们来分享下应对“节后综合征”的经验。

提前调整生物钟

以前,张先生是一位游戏迷,没工作前就一直喜欢通宵玩一款很热门的网络游戏。他还记得,大学毕业后的那个国庆长假,是他工作后的第一个长假,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工作后他终于再次找到了“暑假的感觉”。

可是连续通宵玩了七天游戏,回到工作岗位后,张先生就傻眼了。前一天,他依然玩游戏玩到了凌晨,如果按照长假的“正常作息”,第二天他起码补觉睡到中午。可是长假已经结束,他必须在早上7点30分上班时间到单位,于是他只能硬着头皮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办公室。工作时,他哈欠连连下午还差点睡着,最后填写文件时还把日期写错。

实际上,张先生的所有表现都是长假打乱生物钟所致。在假期里通宵游戏,大大地改变了个人作息时间,上班之前也没有及时调整。一上班就无法适应新的节奏,造成了他神经系统紊乱,打瞌睡写错日期之类的状况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次经历让张先生非常丢脸,痛定思痛的他,之后在所有长假结束前,都会提前两天调整生物钟,类似的状况就再也没有发生。

心理上先要上班

对大部分人而言,不太会出现张先生那样的情况。一般的“节后综合征”,都是心理上一时无法适应紧张的工作节奏所致,特别是有月度任务指标的岗位,十月份的压力更大。

市民顾先生曾经处在一线岗位,每月的任务指标一般不会因为工作日的减少而降低。所以,与国庆假日里和朋友喝茶,陪家人看电视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每次国庆假期一结束他就会十分焦虑。

不过久而久之,顾先生摸索出了办法。国庆节闲暇之余,他会好好思考节后的工作,提前联系好需要联系的人员,制定好具体的工作计划,等到假期结束上班时就不会过于焦虑了。用他的话说就是:“假期里人没有上班,但心理上先要上一下班。”

现在,顾先生已经调离了原本的一线岗位,但他这套积极的方法却经常在与同事们分享,同事们也对此颇有收获。

发现工作的意义和乐趣

有的工作充满挑战性,有的工作则简单却枯燥,会导致不同类型的节后不适感。以前,负责管理单位档案的冯女士“节后综合征”就与顾先生完全不同,她觉得过完节以后的工作非常“沉闷”。

在冯女士之前的认识中,整理档案是一件十分枯燥乏味的事情。每次一过完长假,她都觉得,自己又要像机器人一样回到日复一日的工作中重复劳动。所以,长假后的几天里心情都会十分低落。

冯女士的状况,是一种“退潮性抑郁”,在经历了假期里的高度兴奋、热闹的生活后,一下子回到了平静的工作中,便会感到无聊、孤单,节前节后的生活状态落差实在是太大了。

不过,现在的冯女士已经完全适应了工作的节奏,更善于发现工作中的乐趣。所以,“节后综合征”对她而言已经不存在了。她只要一想到单位里所有档案记录,全部交给她来保管,就感受到了单位对她的信任,更体会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所在。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