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一条船,承载家的记忆

当我呱呱坠地的时候,一首《春天的故事》 红遍大江南北:“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而今,自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中国已走过了40年的风风雨雨。

这40年,也是我成长的40年。

从出生开始,我的家就一直徘徊在贫困的边缘。因爷爷奶奶生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家里实在太穷,直到30多岁爸爸才娶到远在苏州的疯娘,生下了我,又生下了妹妹。奶奶特别重男轻女,我们从小就不受她待见。记忆中,家里什么都没有,一家四口挤在一间阴暗窄小的茅屋里,除了两张旧木床,就只剩下一张矮方旧桌和几只歪歪扭扭的小木凳。唯一让全家欣慰的,是生产队抓阄,分到了一条小船。从此,它成了我童年的“天堂”。

蹒跚学步后,爸爸和伯父就把我带上了这条小船。在清冽的小河穿梭,我们去粮管所卖稻谷,去小作坊打菜油,去河对岸麦地拔草施肥……偶尔,爸爸运气好,用渔网逮到几尾鲤鱼和鲫鱼,或几只小河虾,任其在船舱里自由跳跃,也会伸出满是老茧的手往船沿下摸两把,就收获一大碗肥嘟嘟新鲜的螺蛳。虽说是小船,但对我们一家来说,它可谓是一份“精神大餐”,足以填补困苦年代里温饱的缺憾。安坐船头的我随性地拉长调子,唱起嘹亮稚嫩的童音,《小星星》《两只老虎》《小燕子》《我爱北京天安门》……和着竹篙拍打河面的水浪声,飘向了远方。

上了学,我慢慢开始懂事,就自愿成了这条小船的“小劳工”。春暖花开,我帮爸爸扛锄头上船,去菜地松土播种;黄梅季节,我跟爸爸挑秧苗上船,去秧田插半亩秧;烈日暑期,我和爸爸担粪水上船,去玉米地施肥管理;秋高气爽,我帮爸爸拿镰刀上船,去稻田收割成熟的水稻……夕阳西下,小船装满晚霞乘着我们回家。我躺在船舱中央仰望蓝天白云,耳畔萦绕着爸爸有节奏的“嘎吱嘎吱”的摇橹声,催我安然入梦。梦里,小船载着我们全家驶向幸福的彼岸。

后来,我上了初中,读了师范,踏上了三尺讲台,小船渐行渐远。因为刚工作,买不起代步工具,所在学校离家比较远,平时就只能住校。只有到双休日,我才乘公交花上两个多小时,转上两回车,回一次家。家人自然欢喜,不辞辛苦撑起小船给我采摘各种时令蔬菜,磨上几十斤新米,换上一大袋面粉,让我可以在外品尝到家的味道。我会和妹妹背靠背坐在船头,给爸爸讲学校有趣的见闻,下船时偷偷把工资塞进爸爸的衣兜。就这样,背已佝偻的爸爸用船开始一次次装回木条,装回红砖,装回青瓦……不到一年的时间,家里盖了平房。又过了两年,家里造起了两层楼,还进行了简单的装修。后来的后来,有了摩托车,有了电脑,有了手机,甚至有了小轿车,更有了奶奶观念转变后四世同堂的温馨。小船,就这样伴着中国大地吹来的改革春风,将我们全家的梦想,在流逝的时光里变成了现实,幻化为触手可及的幸福。

如今,小船依旧停靠在老屋旁沿河的堤岸边。无论国际形势如何风云变幻,中国如何影响并推动全球化进程,它还是它,只是饱经风霜后显得愈发苍老,斑驳中刻下了改革开放的印痕,见证了全家一步一个脚印努力进步的足迹。

小船,永远是家的记忆里最美好的牵挂!

(祁静)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