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修复生态做好山水文章 退田还湖为精致城市注入活力

文/本报记者 葛洁

1985年,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对尚湖进行退田还湖,开始了大刀阔斧的“生态革命”。如今,尚湖成了候鸟常年栖息的家园,更成为了常熟人珍贵的城市氧吧。每到节假日,数以万计的游客来到这里,体验宜人的自然生态景观,感受常熟退田还湖的成果。

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

几千年来,尚湖可谓历经沧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那个以粮为纲的年代里,人们纷纷向湖泊要粮食,尚湖成了围湖造田的牺牲品,19000多亩水面只剩下2000多亩零星水泽。“尚湖是一个天然的湖泊,这对整个虞山和城区的小气候影响是相当大的。”原尚湖风景区开发总公司总经理焦庆元回忆当初,依旧十分痛心。当时集结了大批种田人,然而铁屑黄泥土质的尚湖湖底,干时硬如铁,湿时粘似胶,费工费力,产量又低,让种田人苦不堪言。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与湖为邻的虞山生态环境也因为围湖造田而失去平衡。由于缺乏水的滋润,虞山上的树慢慢枯萎变黄,小气候干燥闷热,飞鸟没了踪影,原本名声在外的虞山宝岩杨梅更是无处可寻。生态的变化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民间恢复尚湖生态的呼声也越来越高。1984年,退田还湖的果断决策无疑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人们欢欣鼓舞。

1985年7月23日,尚湖开闸放水仪式举行,干涸了18年的尚湖重新呈现千顷碧波的美景。“仪式特别隆重,一路敲锣打鼓到环湖堤的闸门,市四套班子领导全都参加。”在焦庆元的记忆里,那天是个神圣的日子,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依然清晰地记得仪式的盛况。那天,尚湖的堤岸上红旗招展,挑着畚箕、拿着铁锹的还湖大军奔向虞山水闸。随着闸门的开启,汹涌的流水急泻直下,壮观的场景令在场的所有人为之振奋。

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围堤筑岛、退田还湖掀起了全民参与的热潮。常熟人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其中,全市13个乡镇1万多人参与,挑出125万方土,筑成长21公里的环湖大堤和1.4公里的串湖大桥,以及总面积0.73平方公里的7个洲岛。这一次,尚湖水面恢复到1.2万亩。

从植树造林到水上森林

由于在全国率先退田还湖,常熟被国家水利部点名表扬。但常熟没有停下对尚湖生态修复的脚步,1985年以来,常熟加大投入修复尚湖生态,在湖中的荷香洲和钓鱼渚等小岛和环湖地区大规模植树造林、种花栽草。从1984年至1996年退休,焦庆元一直留在尚湖,期间“操刀”生态修复工程。“我们引进了池杉,1987年一棵树卖12元,我们一咬牙买了1000棵。”如今,这些生长在水中的池杉已长成成片的“水上森林”,吸引了近百种鹭鸟栖息其中。

常熟理工学院教授卢祥云坚持观鸟20多年。长年累月的记录,使得本市鸟类资源的情况在他心中清晰起来。他发现,尚湖退田还湖后,绝迹多年的鸟类纷纷回归。他在尚湖发现的鸟类达89种,国家级、省级保护种类15种,其中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更有意思的是,一些候鸟甚至改变了生活习性,一年四季都驻守在尚湖,成为了地地道道的“留鸟”,见证了常熟生态自然的回归。

不仅如此,退田还湖后,常熟加大投入建设尚湖,搬迁沿湖工厂,堵住所有排污口,以尚湖主体水面为核心,建立了七个湖中洲岛,使人工景观融于自然之中。经过30多年的保护恢复建设,现在尚湖水草丰美,岸边绿树依依,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二类标准,多次发现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鸳鸯在此栖息。

从山水分割到山水合一

站在尚湖南岸往北望,澄净的尚湖宛如一面镜子,虞山美丽的倩影倒映其中。山水一体,是游客们来到虞山尚湖景区最大的感受。这也是尚湖管理体制变化的一个缩影。

过去,尚湖处在四个乡镇和一个林场的包围中,仅尚湖和虞山之间的狭小地带就居住了5000多人,行政区划和体制机制的束缚,阻碍了尚湖实现真正的可持续保护和开发利用。2008年7月,市委、市政府组建成立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在新的管理体制下,虞山、尚湖方圆39.2平方公里区域实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统一经营,下辖一个度假区、一个森林公园和一个山湖办事处,6个村庄和2个社区的居民被纳入其中。

山水融为一体,带来的是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度假区管委会用一年时间,斥资4亿元,把先前尚湖周边村庄抵押出去的多宗土地全部回购,并对废窑坑、旧鱼塘深浅不一的地貌进行统一平整修复,实施东、西侧湖塘清淤工程,使尚湖水面从1.2万亩增加到1.5万亩,再加上水中心及周围5000亩的生态景观陆地,整个尚湖区域面积达2万亩。这次保护性修复,让尚湖景色更怡人,姿容更秀美。

此后多年,度假区以“养育生态”为根本,做好“山水文章”。建成湖区生态涵养林3200亩,沿湖雨污分流、生活污水收集实现全覆盖,并推行尚湖生态养殖,水质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二类标准。与此同时,旅游度假产业随之兴盛,如今已形成尚湖度假养生区、虞山历史文化区、田园村落风光区、南部生态宜居区、东部生态宜居区、综合配套服务区六大片区。旅游服务业蓬勃发展,生态宝地充分发挥出“黄金效益”,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步伐也迈得越发坚实。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